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推动人大代表履职和社会治理相互促进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11-26    来源:网站集群    作者:    阅读次数:


城南镇人大主席团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代表作为人民群众利益的直接代言人和维护者,具有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的独特优势。参与社会治理则能有效推动人大代表履职,为人大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本文尝试以浙江省温岭市城南镇为例,观察当前基层人大代表履职和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分析当前人大代表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困境,并为代表履职和社会治理的相互促进提出有关策略和建议。

一、代表参与是提升新时代社会治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代表参与社会治理是履行代表权利义务的基本体现。社会治理的本质在于各主体根据既定的规则,有序的参与到公共管理之中,并形成良性的循环。人大代表作为人民权力行使的主体,理应成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主体。同时,作为人大基本职能之一的民主法治建设,其内涵和要求本质上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相当的一致性,换句话说,人大代表的履职过程,实际上就是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比如,“十三五”以来,城南镇代表在市镇两级人代会上递交的基层社会治理建议案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各级代表在沿海高速、轻轨S1线、全域改造等涉及拆迁补偿安置的重点工程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深入,发挥作用越来越明显。

(二)代表参与社会治理是推进人大工作创新的有效路径。各级人大作为权力机关,对于财政的支出、民生实事的选定和其他各项关乎治理的社会事业发展,如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具有充分的审议权、监督权和决定权。同时,由于职业、身份多元化的优势,人大代表能够在社会矛盾的纠纷化解中,为不同的群众提供参与、表达的机会,用不同的渠道开展沟通、协商等工作。近年来,城南镇各级代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作为第三方力量参与人民调解工作,不少代表更是直接被聘请为镇矛调中心的兼职人民调解员,多次被群众点名参与调解。如横山人大代表联络站多次牵头开展协商,解决了景观带建设征地、城南第三小学改扩建等工程项目中存在的纠纷。2020年以来城南镇各级代表累计参与矛盾纠纷化解20余起,群众满意率达90%

(三)代表参与社会治理是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的重要动力。基层代表大多来自农村社区和岗位一线,对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有着更直接和清醒的认识,能够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贴近民意的意见建议,是下情上达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其工作职责中的督察调研、走村入户也能够有效检验相关社会治理工作的覆盖面和有效性。城南镇的数位市级人大代表聚焦“城南观岙隧道建设”,连续多年在市人代会上提交有关建议案,推动该工程被列为“温岭市2021年市级投资项目建设计划”。近年来,城南镇各级代表还深度参与部门站所工作评议和满意度测评,2018年以来提出意见建议累计达到50余条,有力推动公安、交通、卫生、电力等9个部门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为政府部门职能优化提供了积极参考。

二、参与社会治理是强化代表履职担当的重要抓手

(一)参与社会治理有利于提高代表履职的热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伴随而来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民主法治和人大监督的希望与需求也随之提高。从人大代表自身角度来看,参与社会治理,能够让其通过客观的实效成果中进一步激发主观能动性、发掘自身价值,避免履职的形式化程序化。比如随着群众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城南镇人大代表也将履职的重心转移到了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监督上。各级代表根据群众反映,多次对垃圾焚烧发电站、垃圾填埋场开展实地视察和数据监测,多次协助职能部门对垃圾运输车辆抛洒滴漏现象开展取证,既回应了群众呼声,也丰富了代表活动内容。

(二)参与社会治理有利于增强代表履职的能力。基层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受教育程度和个人经历不尽相同,总的来看自身素质和履职能力差异较大,特别是在日常的代表小组活动和监督一府两院工作当中较为明显。推动代表参与社会治理,能够推动代表适应社会发展,提高自身履职能力,如加强对监督法、预算法等法律法规的熟悉;主动学习经济领域的知识;了解数字化改革等前沿理论;关注当地民生事业发展的情况,积极参与各类培训活动,提升思考、表达、撰写方面的能力等。譬如,城南镇人大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把横山溪景观带、后岭花开综合体及田园牧歌项目列入监督计划。不少代表为了工作履职,都会主动学习国土空间规划、旅游产业政策等方面知识。同时,提交市人代会的高质量的建议案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如先后提出了《关于破解农民建房难题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议案》《关于保护湖漫库区生态环境满足农民建房合理需求的建议》《关于完善用地政策扶持乡村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等议案建议,代表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三)参与社会治理有利于优化代表队伍的结构。推动代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能够有效提升人大代表队伍的先进性和模范性,从而达到优化队伍结构的目的,这在基层人大代表换届工作中将体现的尤为明显。一方面,选民基于解决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的需求,会使得代表队伍中法律、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各方面专业人才的比例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的复杂性、多元性和联接性,会让选民更加重视当选代表所具有的使命感、责任感的强弱。

三、当前代表参与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

(一)代表参与社会治理的动力机制不够完善。社会治理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我国人大代表特别是基层代表大多数是兼职代表,这决定了他们无法在各个领域都具有专业素养。同时,社会治理问题大多千头万绪、盘根错节,要让每位代表都能有序有效参与社会治理,需要开展科学的谋划和引导,让人大代表在解决社会治理问题中“扮演主角”。但是当前,对代表参与社会治理方面的相关制度尚不健全,培训、交流、表彰奖励等激励机制,以及评议、考核等约束机制都尚未完善。

(二)代表参与社会治理的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依法行使职权上的服务保障不足,导致人大代表履职难以到位,其应当发挥的作用难以与人民群众的代理人身份相匹配。当前,不少代表在调查监督政府议题之外的事件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阻力和障碍,而这些领域却大多是社会民生中的热点问题、尖锐问题。不少部门在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中存在重答复、轻落实现象,也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虽然市人大常委会明确了市级人大代表每人每月200元的交通、通讯费用以及无固定收入代表每人每天200元的临时误工补贴,但要真正参与社会治理,特别是破解社会治理难题需要开展大量的调研、走访、论证工作,如果缺乏足够的保障,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代表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素养不够适应。我市年轻人、受高等教育人才外流严重,而留守的年轻人大多把精力放在打工挣钱、照顾家庭上,政治参与热情低,参选代表人数少。这使得当选代表普遍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年纪偏大,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较低,甚至是没有能力或动力参与。以城南镇为例,该镇第四届人大代表的91人中,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3名,占3.3%35岁以下代表7名,占7.6%36-55岁代表69名,占75.9%56岁以上代表15名,占16.5%,学历层次偏低,年龄结构偏高。

四、有关策略和建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当增加基层人大代表数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充分发挥人大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既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当前做好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解决上述问题,关键在于实现代表履职和社会治理的相互促进,对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健全人大代表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把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和监督权作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方式。在地方党委的支持下,要求基层各单位凡研究决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都应邀请人大代表参加,并充分听取人大代表的意见。同时,在目标要求上,应对人大代表参与社会治理履职的工作范围、边界、对象、工作方式方法等作出明确规定;在议题上,要选择对其参与的且最利于取得实效的关键领域;在制度上,要构建履职效果量化评估等相关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履职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培训、交流、述职、考核、表彰等手段,增强人大代表参与社会治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完善人大代表参与社会治理的保障。社会治理问题都是群众关注的热点,也都具备新闻报道价值。针对社会治理问题的代表议案建议,要借助新闻媒体协同监督,可以通过设立专栏等方式,公开建议内容,报道办理进度以及代表满意度,推进办理工作落到实处。也可以探索实行重大社会治理方面代表建议公示制度,公开领衔代表、主办单位,并在事后公示群众评价,既便于群众监督评议,也能形成地方人大-政府部门-人大代表-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要做好履职等诸多方面的保障,如加大对代表的教育和业务培训力度;定期召开通报会为代表知情知政提供信息;完善代表履职经费保障,确保能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相应调整;定期向代表所在单位通报履职情况、嘉奖情况,争取代表所在单位的支持。

      (三)激发人大代表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在推选代表候选人上,向法律、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学历人才倾斜,积极鼓励上述人员参选各级人大代表,确保与各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得到充分反映。要为代表积极履职、自觉履职搭建舞台,激发代表的履职热情。通过新闻、网络、微信等新媒介进行及时报道先进事迹,提高代表的影响力和社会对代表的认可度。同时,要借助网络社会的扁平化、开放性及其去中心化结构性特征,创建人大代表履职的线上平台,让一些群众特别是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就能反映问题,让人大代表也可以通过自媒体等开展接待选民、网络直播等活动,群众也可在此过程中开展监督和评议工作。


 
设为收藏】【打印本文】【返回顶部】【关闭窗口
Copyrigh © 2005-2018 Standing Committee of Wenling People's Cong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温岭市太平街道人民东路258号   邮箱:wlrd@wlrd.gov.cn   
浙江省温岭市人大常委会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09009166号-1
    
 

浙公网安备 331081020004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