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做好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议案办理工作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0-07-24    来源:网站集群    作者:    阅读次数:

温人大〔2020〕10号

 

市人民政府:

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代表们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向大会提出议案。5月10日,大会通过了《温岭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代表议案处理意见报告的决议》,决定将王影旭等13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健康温岭”行动,进一步提升“幸福温岭”建设水平的议案》、张惠玉等13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全面推进“健康温岭”建设的议案》、陈駉跃等12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全力建设“健康温岭”,奋力实现“幸福温岭”的议案》、王振翔等11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建设“健康温岭”,持续提升全民幸福水平的议案》、尤志富等10名代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落实的议案》、林金标等10名代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医共体建设,推动“健康温岭”发展的议案》、林应荣等10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健康温岭”建设的议案》、张颖等10名代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健康温岭”建设的议案》共8件合并处理,立为议案。会议要求,市人民政府应将本次会议通过的大会议案的办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办理落实。

为了做好代表议案办理工作,根据《温岭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议案处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请市人民政府在3个月内做好与提出议案代表面商工作的同时,于6个月内将办理情况书面答复提出议案的代表,并抄送市人大常委会;8月份,市人大常委会将开展健康温岭建设专题询问;12月份,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将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代表议案、建议办理情况的报告;在市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预备会议上,将进行满意度测评。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要加强对上述议案办理情况的监督和检查,促进代表议案和相关决议的落实。

 

附件:

1.《温岭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代表议案处理意见报告的决议》

2.(1)《关于加快推进“健康温岭”行动,进一步提升“幸福温岭”建设水平的议案》

(2)《关于全面推进“健康温岭”建设的议案》

(3)《关于全力建设“健康温岭”,奋力实现“幸福温岭”的议案》

(4)《关于加快建设“健康温岭”,持续提升全民幸福水平的议案》

(5)《关于进一步加快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落实的议案》

(6)《关于进一步加强医共体建设,推动“健康温岭”发展的议案》

(7)《关于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健康温岭”建设的议案》

(8)《关于进一步加强“健康温岭”建设的议案》

 

 

温岭市人大常委会

            2020年5月29日

 


附件1:

 

温岭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关于代表议案处理意见报告的决议

 

(2020年5月10日温岭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通过)

 

温岭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听取了大会主席团提出的《温岭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代表议案处理意见的报告》,会议决定批准这个报告,将王影旭等13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健康温岭”行动,进一步提升“幸福温岭”建设水平的议案》、张惠玉等13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全面推进“健康温岭”建设的议案》、陈駉跃等12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全力建设“健康温岭”,奋力实现“幸福温岭”的议案》、王振翔等11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建设“健康温岭”,持续提升全民幸福水平的议案》、尤志富等10名代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落实的议案》、林金标等10名代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医共体建设,推动“健康温岭”发展的议案》、林应荣等10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健康温岭”建设的议案》、张颖等10名代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健康温岭”建设的议案》共8件合并处理,立为议案。其余36件代表议案改作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 

会议要求,市人民政府应将本次会议通过的大会议案的办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办理落实;对由代表议案改作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及代表向大会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市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和有关组织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深入调研,积极办理,在规定期限内负责答复代表,并认真抓好落实。

 

 


附件2:

 

关于加快推进“健康温岭”行动,进一步提升

“幸福温岭”建设水平的议案

 

实施健康温岭行动,推进幸福温岭建设,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市实施《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战略选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幸福指数,其中公共卫生安全、饮用水与食品安全、慢性疾病防治、心理健康等已成为目前群众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

据调研分析,当前影响幸福温岭建设的主要问题有:

一、公共卫生安全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需要持续增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医轻防、防治脱节”现象始终没有从体制上得到根本性解决。乡镇医疗资源比较短缺,医疗资源不够均衡,医疗单位编制不足,医务人员和服务能力总体偏低,村卫生室健康管理意识淡薄,难以发挥疾病防控“桥头堡”作用。家庭医生签约没有真正落实。

公共卫生机构能力不足。公共卫生机构人才引进与培养困难,专业人员缺乏激励机制,公共服务劳务技术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导致人员不稳定,难以留住优秀人才,部分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跳槽现象突出。

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存在薄弱环节。村民自身认识不足,健康知识素养不高。疫情初期觉得无关紧要不愿配合,疫情快速蔓延后又出现过度恐慌现象。防护物资严重短缺,无法足额确保值勤物资,测温仪更是紧缺,极大影响了防疫工作。

二、饮用水与食品安全有待进一步提升

我市相对缺水,全市水库存总库存不及长潭水库1/10,目前2/3供水来自长潭。近年来,我市虽加强了水安全保障力度,但仍存在设备管网老化造成部分地区饮用水存在微生物超标、混浊度高等现象,部分水厂或供水站水净化设施和检验设备不完善,水质无法得到全面保证,群众仍存在用水安全隐患。

食品安全形势仍然严峻。监管力度相对薄弱,从市场监管局2020年的预算安排看,食品安全建设安排预算118.3万元,“预算用于2020年度食品生产领域监督抽查340批次,预计费用25万元,用于食品经营领域抽捡1660批次,预计66.4万元……”,资金安排和计划抽检批次都与我市目前的需求相距甚大,并且检测水平较低、检测时效滞后,检测环节不全,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度不够,难以全面防控食品安全。

食品源头污染和餐饮单位管理存在不足。在种植和养殖环节,存在土壤污染、农药残留和滥用生长激素及添加剂等问题。其中,由于农药、兽药滥用导致食用农产品有毒有害物残留超标已成为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同时,餐饮单位乱象频出,存在小餐饮经营资金投入有限,管理水平偏低。无证照餐饮成为监管的盲点和难点。中小餐馆餐具清洗消毒形式化严重,消毒设施沦为摆设,洗涤剂残留和清洗消毒不彻底造成餐具卫生不达标。

三、老年健康和社会心理健康有待进一步发展

截止2019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7.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2.9%,据预计5年后将达到26.3%,10年后达到29.6%,15年后将达到全市总人口的1/3,由此可见,社会老龄化、高龄化、失能化的趋势十分严峻。而且,与其他年龄组的人群相比,老年人是各种慢性病的高发人群,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由些,关注老年人的健康,不断提升我市养老医疗水平,对于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心理障碍人数在逐年增多。有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精神疾病的终身患病率为16.57%;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据心理健康专业人士透露,我市有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人群呈现高发态势,诱发的因素各种各样,有的人紧张,心慌,失眠,甚至手机响起都感到恐惧,有的父母过分担忧孩子的学习生活,孩子随便说一句话,都会使他们无比焦虑,担惊受怕。除了遗传因素外,抑郁症在各个年龄层都可能发病,例如中老年人从岗位上退休,生活环境发生变化;青少年情绪变化;亲子关系不和;中青年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产妇因激素变化,角色转化等,都会诱发抑郁症。重视精神卫生,把心理健康列入健康温岭行动,已经刻不容缓。

为此,我们将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应以此次疫情防治为契机,加强公共卫生中心建设,加大基层医疗资源投入,逐步形成完善的公共卫生系统,以爱国卫运动为抓手,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帮助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积极应对重大疾病、慢性病,全力提升饮用水质量,大力开展食品安全卫生监管,搞好环境卫生,全力实施健康温岭行动,推进幸福温岭建设。

一、加强公共卫生建设

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规划,建立完整的公共卫生体系和疾控监测体系。加大农村公共卫生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完善市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实现信息畅通、共享。要加强公共卫生与防疫的人才培养和基础科研工作,建立有效的薪酬、考核和激励机制,保障人才待遇和地位,留住、用好公共卫生人才。及时补齐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短板弱项,推进卫生习惯大变革,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饮食习惯,构建人人参与、群防群控的良好格局。

二、加强供水设施建设和水源地保护

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强化宣传教育和巡查执法,提高居民水源保护意识,确保水源地安全;加大日常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力度,坚决制止水源地非法垂钓、烧烤等活动和乱扔(倒)垃圾、入库游泳等不文明行为;组织专项问题整改回头看,坚决遏制水源地周边农家乐等乱象出现反弹,确保整改到位;加大供水水质监测频次,并加强水质检测力度,确保供水水质安全。加大供水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水质净化消毒设施和检测设备,确保饮用水水质安全;加快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切实解决供水管网严重老旧破损等问题,切实保障群众用水。

三、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建立完善的监管网络,加强源头管控,建立追溯机制,构建全链条溯源体系。坚持谨慎的市场准入,严格前置标准,提高食品经营的准入门槛。探索专业的市场托管,引入标准化专业化第三方管理公司,培育农贸市场专业化管理团队,破解一些市场存在的管理体系落后、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责任不明、食品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加强食品加工流通企业及个体业主的教育培训,提高从业者素质。不定期开展专项整治,加大巡查和处罚力度,对食品安全问题实行“零容忍”。

四、加强老年健康工作

加强老年健康生活方式宣传与生活行为指导,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医疗、疏导等服务,帮助老年人确立合理的心理预期,增强自我心理调适。加强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慢性病的防治,开展重点人群预防和疾病的监测,改进老年人预防保健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我保健科普活动,激发老年人热爱生活、重视养生保健,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水平。加大老年服务设施建设,合理布局老年人健身活动场所,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发挥公益性养老机构托底作用,创建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鼓励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医关领域,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五、加强心理健康防护工作

充分发挥微信等新媒体作用,探索建立“健康温岭”微信公众号,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为青少年、老年以及各类职业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大力实施《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建立健全专业队伍,实现“到2022年和2030年,每10万人口精神科医生达到3.3名和4.5名”的目标。坚持治疗预防相结合,提高医疗机构心理卫生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便捷、专业、有效的心理卫生服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入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第三方社会组织,向学校、社区等提供包括亲子教育、家庭情感、邻里关系、职场压力、升学就业等内在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关于全面推进“健康温岭”建设的议案

 

健康是人生的首要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尤为重要。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努力下,我市的健康温岭建设深入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落实,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群众生活积极健康,整体上的健康意识在不断地增长,健康环境在不断地改善,如垃圾革命、公厕革命的不断推进、水体质量的不断提升、食品药品监管的不断加强。

但目前的“健康温岭”建设,对照《“健康温岭”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年)》(温市委发〔2017〕63号),在围绕“建设健康环境、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发展健康产业、完善健康保障”五大重点健康领域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且在此次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公共卫生中暴露出来诸多短板,集中表现在对传染病认识不到位、普法教育和健康教育不到位、公共卫生应急预案不到位、信息监控(尤其是大数据的应用)不到位等方面。

一、全民意识不强。群众健康生活方式正在逐步养成,但健康素养基本知识、文明意识提升需较长时间,主要体现在群众健康知识储备不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对体育锻炼、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等方面,加上对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卫生的宣传引导不够,给“健康温岭”的推进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二、体制机制欠顺。“健康温岭”建设牵涉到众多方面,如环境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健康教育、社会保障等等,都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部门之间联动协作的机制。如在建设健康环境建设中的环境卫生设施上,就涉及到市环综委、市环保局、市建设规划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各镇(街道)等多个部门。此外, 虽然我市县域医共体建设已全面落实,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还是相对薄弱,存在如基层人员短缺(尤其是全科医生)、薪酬待遇较低等问题。

三、培育力度不强。在健康人群培养上,健康培育涉及到学生群体、中老年群体、职工群体、社会群体等多个健康人群。仅从学生这个群体上看,《“健康温岭”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年)》(温市委发〔2017〕63号)中指出,每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就目前实施情况而言,推进较为困难,在健康教育、科普宣传等健康知识培育力度上远远不够。对“三减三健”专项行动(“减盐”“减油”“减糖”行动、“健康口腔行动”“健康体重行动”“健康骨骼行动”)等宣传贯彻力度不够,学校食堂等重点场所的营养膳食管理亟需加强,学生群体的健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养老关注不够。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进一步增大、老龄化速度的进一步快,加之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老年人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逐渐显现出来。居家养老仍是大多数群众的选择,但一般来说,老年人难以得到专业的健康照顾。而机构养老上,公办养老院几近“爆满”,一床难求;私立养老院因价格等原因,入住率不高。作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补充,社区养老也存在设施不完善、养老服务能力不足等情况,部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出现了闲置现象,难以发挥真正的价值。养老问题关系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如何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亟需引起关注。

市十四届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大力推进健康温岭建设,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医共体建设,深入推进医疗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城乡医疗卫生发展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大力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不断增强全民素质。确保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评。” 在新形势下,群众的健康需求日益提升,“健康温岭”建设也应该要有更高的要求,建议以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为契机,针对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高站位谋划 “健康温岭”建设新布局,确保2020年如期完成既定目标,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一、加强宣传,不断提升群众的健康主体意识。应围绕群众的实际健康需求,推进各部门协同合作,提升服务能力,通过文化礼堂、健康讲座等载体,采取电视、报纸以及微信、微博、抖音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普及健康基本知识;针对群众健康素养的薄弱环节,如疾病防治、营养膳食、科学运动、心理健康等方面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生活观念;加强对公共健身场所、游步道、健康书屋等的建设,将健康理念引入社区、单位、村(社区)和家庭。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群众也应该自觉践行各项利益规范,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改变自身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习惯,掌握基础的健康知识和保健技能,热爱锻炼和健身活动,学会调适压力,缓解负面情绪。

二、加强协同,坚持预防为主的健康策略。加强各个部门之间协同作用的发挥。一是进一步提升健康环境。加强爱国卫生运动,在垃圾革命、公厕革命、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饮水安全提升工程等领域上继续下功夫。二是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重点针对大气、水体、土壤等方面的综合防治,坚持源头管控,不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三是进一步加强“舌尖上”的安全的监管。在食品药品上,继续坚决落实好“四个最严”的要求,推行“最严谨的标准”,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实行“最严厉的处罚”,坚持“最严的问责;加强源头治理,加大抽检力度;加强日常监管,加大整治推进力度;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对食品、药品安全案件的宣传;加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人意识,扩大群众监督举报渠道,实现全方位监管。四是进一步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塑造。继续实施国民营养计划,积极开展“三减三健”行动(“减盐”“减油”“减糖”行动、“健康口腔行动”“健康体重行动”“健康骨骼行动”),继续大力推进控烟限酒专项行动,继续开展心理健康相关服务。

三、加强保障,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一是全面提升我市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在增强基层医疗卫生力量、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全民医保建设的同时,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的作用,更好发挥中医在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独特作用;对孕妇、新生儿、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完善健康管理服务。二是加强养老服务工作。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医养结合”,为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老人们在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的基础上,提供医疗卫生方面的服务,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增强养老机构的建设力度,目前公办养老院床位极度紧张,私立养老院因价格偏高的原因床位闲置,这种情况下,上海实行的“公建民营”的养老模式十分值得我市借鉴,由政府统一建设养老机构及设施,并交给社会力量运营,不收租金,通过政府在对运营方所提供的服务提出规范化要求的基础上,控制养老院经营成本,最终惠及老人。三是加强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提高传染病早期发现处置能力,完善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和防控规划,经常开展应急演练;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有效利用大数据信息。

四、加强融合,全力培育发展健康产业。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念的不断增强,群众对健康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一方面,要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引进有较强竞争力的健康企业,在医药、医疗器械、养老、运动健身等健康产业上不断增加服务和产品供给,提高社会参与健康产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创新发展健康服务业,促进健康和互联网、运动、养老、养生、食品、旅游等方面的融合。

五、加强督查考核,全面完成各项指标任务。“健康温岭”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环境指标、人群指标、服务指标、社会指标、特色指标五大项任务共34项具体指标和八大行动,今年是任务指标完成的最后一年,时间紧、任务重,要针对34项具体指标实现难易程度进行分析研判,建立考核机制,分解落实指标任务,确保今年全面完成。强化督查监督,将健康温岭建设列入“一府两院”重点监督内容,组织人大代表实施视察监督,利用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和曝光“健康温岭”建设中一些好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健康温岭”建设的监督,使广大市民成为监督者、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


关于全力建设“健康温岭“, 奋力实现“幸福温岭”的议案

 

健康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和最普遍的愿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健康中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战略。此后,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出台《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2017年我市专题召开了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印发了推进“健康温岭”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健康温岭”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年),全局性部署、全方位推进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2019年1月,市十四届三次党代会提出,以新时代“超创干”为引领,弘扬改革精神,扛起实干担当,奋力建设“美丽温岭、活力温岭、幸福温岭”。健康是幸福的基石。建设幸福温岭,首先要建设“健康温岭”。近几年来我市按照全面贯彻“健康中国”建设战略部署,落实“健康浙江”“健康台州”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健康温岭建设,以国家健康城市试点市、国家健康促进市建设为抓手,围绕“建设健康环境、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发展健康产业、完善健康保障”等五大健康领域,将健康融入各项政策,推进健康领域改革,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力实施“健康环境建设行动、健康教育普及行动、健康生活方式促进行动、健康运动倡导行动、健康人群培育行动、健康场所建设行动、健康服务提升行动、健康保障完善行动”等健康温岭建设八大行动,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组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逐步建立起“工作项目化、项目平台化、平台社会化”的健康温岭建设模式,尽力加快“健康温岭”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善,市民健康素养有效提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促进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为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提供有力健康保障。

2020年是健康温岭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从目前健康温岭建设的实施情况来看,与“健康中国”建设、“健康浙江”“健康台州”“健康温岭”建设的新目标、新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健康领域的体制机制还有不少问题和难点,在推进实施“健康温岭”建设八大行动过程中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困扰,暴露出不平衡、不充分、不全面、不彻底的窘境;公共安全和健康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市法治建设、应急管理体系还存在短板和死角,亟待更进一步提升法治化水平,等等。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健康建设既定指标体系的实现与现实状况尚有不少差距。如健康行动目标中各项指标(包括环境指标、人群指标、服务指标、社会指标、特色指标等)难以如期达到相关要求,存在着各镇街道之间、各有关方面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二是环境质量状况令人担忧。我市部分地方的水、气、土、噪音等环境质量状况尚不稳固、不达标。如饮用水安全管理尚有薄弱环节,内河、近海水质不达标、不稳定、常反弹;城乡污水处理过于区片化、小型化,系统性、安全性、精细化不够;企业非法乱排废水事件屡禁不止;农业面源受药肥污染治理效果不明显;我市约1.5万亩耕地受拆解业引起的镉污染,危害农产品质量,威胁食品安全;商业场所、公园的“喇叭”噪音扰民时有发生,管控不力;环境卫生设施不够完善,垃圾处理的资源化利用、减量化处理不明显。

三是健康教育普及还不够广泛深入。全民健康的意识有待强化,健康知识宣传的主题内容、方式方法、载体平台、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尤其是文明安全用餐、分餐制和公筷使用习惯的倡导和宣传还需进一步普及,等等。

四是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不够有力有效。重点人群对“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行动、健康骨骼”的认知度不高,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间操”活动难以持久推广,禁烟、戒烟行为干预不够到位,“饮酒与健康”相关知识的科普宣传还未引起广泛关注,知晓率还不够高;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咨询、疏导、治疗等方面尚待规范。

五是全民健身运动场所建设不够理想。全民健身的场地布局不甚合理,设施配建和器材配置不够均衡、不够方便、不够实用,遭毁损的健身器械维修保养不及时容易导致安全隐患,安全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健康科普示范和特色基地建设与开发利用较为滞后、不够有效,全民健身活动不够经常化、生活化和均衡化。

六是基层单位的健康服务和疾病防控水平不够充分。部分镇街道的基层医疗机构资源配置不够到位,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升不够有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效不够明显,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不够有效等,制约和影响了我市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目前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市、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人员数量、学历与职称结构、整体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已不能满足我市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需求;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薄弱,专业设备缺口较大,检验能力与承担的职责不相适应。

七是特殊群体的健康需求与医养保障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老龄化、高龄化、失能化程度日趋加剧,亚健康和易发病群体大都集中在年老体弱者。我市老年人口27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2%(远超10%的老龄化社会国际标准),仅靠现有低小散的养老机构医养结合严重不足,提供医护康复服务质量不高、难以为继,为居家老人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服务更是无从谈起。中老年人的糖尿病、心脑血管、肿瘤等重点慢性病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而防治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心脏病、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的中医知识、中医养生、睡眠保健知识、常见适宜技术及相关知识等方面的需求和防治工作的差异化较为明显。

八是健康保障制度体系不够健全。“病有所医”目标下的医保体系尚面临诸多深层次的问题,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和健康需求,无法满足“病有良医”的需求。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发展还很不充分,以政府提供的基本医保为绝对主体,商业医保或其他补充性医保发展程度低,基本医保的报销比例总体上已经比较高,地方财政不堪重负,但居民看病就医仍然觉得“贵”,甚至经常会“负担不起”,这必然制约医保总体保障水平的提升,2020我市城乡医保政府补贴从720元/人增加到860元/人、年增长12.4%,医保基金渐陷入不敷出之风险;医保机制不健全,在筹资方面,各方责任分担失衡,影响着医保的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在制度模式方面,个人账户弱化了共济保障功能;在保障结构方面,突出了住院保障,门诊保障程度较低;医保待遇不平衡,由于制度多样化和碎片化,制度间、地区间和人群间保障水平差异大,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难一致,过度保障与保障不足现象并存,既损失公平又损失效率;医保监管不完善,医保中的道德风险表现突出,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和不合理行为侵蚀着医保基金,也侵害着群众利益,医保基金诈骗现象也时有出现,特别是,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均未得到很好的发挥;医保改革不协同,医保、医疗、医药领域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仍然是一种“各自为战”式的改革,改革成果系统集成不足;目前的医保制度主要着眼于“疾病”的保障,还不能适应健康温岭建设时代“预防为主”的需要。

九是食品药品安全不容忽视。我市的餐饮单位数量众多、布局分散,无证经营现象较为突出;除较规范的酒店外,绝大多数是家常风味店、特色小吃店、休闲餐厅、烧烤店、大排档、农(渔)家乐,甚至是流动摊点等,而这些小型餐饮单位常常抱着省钱的心态去经营,投入少、成本低、分布广、条件差,加之多数业主法律意识不强,存在事先不申请,不管卫生条件符合与否,不经许可即行开办的现象。餐饮业的多数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层次较低,健康体检不到位,部分从业人员甚至连最基本的法律法规和起码的卫生知识都一无所知,大多是凭着自己的经验操作;有的经营主体不为从业人员办理健康证明,或者为了应付办证,节省体检费用,从业人员体检几个就算了事,不符合全员体检的规定,加上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体检了的走了,新来的未经体检随即上岗,若患有传染性疾病(如甲肝、肺结核等)的人员上岗,给消费者构成严重的健康隐患。经营设施设备简陋,经营条件不符合要求。众多的小餐饮单位受自身经营规模、方式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业主不愿意在硬件设施上投入,难以做到分间操作,有的甚至生熟案不分,也不能达到远离厕所、污水沟等污染源的要求。特别是夜市、小吃摊点、火锅店等大多数集中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地段,来往车辆多,卫生环境条件极差,加之自带的清水和餐具有限,但是需要洗刷的餐具、用具又多,为了节约用水,两盆水撑到底,一盆去油,一盆冲刷,更别提卫生消毒了,存在许多食品安全隐患。农(渔)家乐监管工作更是一个棘手问题,成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高风险场所,许多经营者在未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情况下对外开放经营,从业人员普遍存在无证上岗现象;厨房功能布局不合理,功能间缺少,卫生设施不全,部分经营户不配备或者虽配备了餐具消毒、保洁设施,有的不经常使用,形同虚设。个别餐饮单位的食品处理区相关场所混在一起,防蝇防尘设施缺少等等,少数商店存在销售过期食品等行为。食品药品监管力量不足,也制约监管工作有效开展,存在着力不从心的困境。检验检测技术手段不到位,菜场、农贸市场果蔬农药残留、海产品保鲜过度用药检测流于形式,覆盖面不广和检测项目不齐全,相关标准不明朗。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诚信经营机制和企业自律性还比较差,违法违规事件时有发生;医药产业和餐饮 服务行业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药品流通秩序不够规范,不合理用药现象仍然较为普遍。

为此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压紧压实责任。要充分认识保障人民健康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健康温岭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保持防范健康风险的高度警惕,继续贯彻健康中国战略和省委省政府高水平建设健康浙江等重要决策部署。要以《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为指引,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升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维护健康公平,减少疾病发生,稳固健康基础,加快构建党政主导、部门协同、会动员、全民参与的大健康格局。市健康温岭建设领导小组要发挥宏观指导、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的职能优势,每年主持召开会议总结和部署全年健康温岭建设工作,研究审议、协调解决全市健康温岭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发挥政府组织优势,把握健康优先原则,将健康融入各项政策,合理编制规划,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市健康温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分析研判工作进程和落实情况,沟通协调成员单位的联动配合,每年负责牵头对各镇(街道)、各部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评估,统筹推进健康温岭建设。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通力协作的工作机制,做好政务公开,及时公布健康相关信息。各镇(街道)、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订本地区、本部门实施方案、配套措施和支持性政策,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要按照职能,各负其责,共同协作,确保健康温岭建设取得实效。推进实施健康浙江、健康台州、健康岭建设考核,就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战略部署的具体举措。各镇(街道)、各部门要坚持把健康温岭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健康温岭”建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镇(街道)、市直有关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在健康温岭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褒扬。全市上下要高度重视健康温岭建设,以最严格的考核、最严厉的问责,推动健康温岭建设责任落实;要开展宣传报道、考核评比、督促检查、媒体曝光,每月通报情况,使工作进入常态化,建立起长效机制。对健康温岭建设年度工作计划(要点)的重点内容、上级下达的专项行动任务、健康温岭建设工作中发现的重大问题等进行督办,对整改落实不到位的成员单位下达督查函,跟进落实情况。对工作不力的镇街道、部门“一把手”要通报批评、问责追责,对健康温岭建设不力的社会组织、企业、单位和个人在媒体上曝光,做到“见事见人见单位”。只有化压力为动力,才能以强有力的行动推进健康温岭建设工作。健康温岭任重而道远,宣传工作需持续发力,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推进“健康温岭”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举措,强化全民健康意识,引导全社会、全民关心、支持和参与建设健康温岭活动。

二、紧扣目标任务,对标对表完成。《“健康温岭”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将全面建立覆盖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健康环境持续优化,健康行为全面普及,健康服务优质高效,健康保障显著提高,健康产业快速发展,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建成一批健康村镇,人群主要健康指标居于台州市中等以上水平,成功创建国家健康城市示范市、全国文明城市、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健康温岭建设行动计划是健康温岭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涉及的重点工程、重点工作及实事工程是政府对全市人民的郑重承诺。全面建成健康温岭,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各镇街道、各相关部门要紧扣既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对标对表加以完成。要严格按照健康温岭年度行动计划主要任务分工方案,围绕八大健康建设行动,2020年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环境卫生设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加强饮用水安全管理、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健康教育体系、宣传普及健康核心信息、广泛开展健康公益宣传、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巡讲、不断创新健康教育形式、“三减三健”专项行动、控烟限酒专项行动、“心理健康”专项行动、文明素质提升行动、加强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体育运动指导与服务、培育学生健康人群、培育中老年健康人群、培育职工健康人群、培育社会健康人群、推进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推进健康“细胞”工程建设、推进健康科普场馆建设、加快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落实分级诊疗就医机制、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创新发展健康服务业、完善全民医保制度、完善重大疾病保障、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等。按照台州市《2020年度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要求,在省对县(市、区)健康浙江考核中获优秀等次才得健康台州建设的满分,要提升县域医疗、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千人医护数2020年同比上升0.45,全科医生数达标并符合培训要求,完成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工作任务,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建设达到标准,基层就诊率达到66%以上或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辖区医疗机构发热、肠道门诊、隔离病房和负压病房设置符合要求;台州和我市联动招引卫生健康项目且投资增长率15%及以上投资总额超1亿元。为此,我市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考核工作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按照职责分工推进各项任务落实,推动完成全市重点工作任务,各牵头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协调,参与单位要密切协作,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分解细化工作举措,为每项工作排出“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责任状”,迅速行动,努力使各项工作早推进、各项目标快实现、各项任务早完成,全力打好疫情防控总体战、打赢经济发展翻身仗。

三、聚集问题短板,逐条逐项落实。一要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疫情反弹风险依然存在,绝不可掉以轻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必须牢牢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全面依法履行职责,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积极主动履职,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重点工作和任务落实,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要变危为机,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能力和疫情防控法治化水平,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小、抓落地,要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果断的措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把疫情扩散蔓延势头遏制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二要健全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由市卫生健康局牵头协调组建重大疫情防控指挥机构,市医疗中心要集聚全市医疗资源统筹医护救治,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重点疫情监测、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免疫规划、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项工作的合理需要,加强机构能力建设和完成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全面提升我市应对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能力,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完善体系建设,织密织牢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防控网络,建设集中统一、智慧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协同综合、灵敏可靠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定位明确、平战结合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多方参与的公共卫生社会治理体系;优化防控机制,提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运行效率,完善平战结合机制、快速响应机制、联防联控机制、群防群控机制,优化精准防控机制;推进供给侧改革,提升公共卫生应急防控能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攻关能力建设、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化建设、舆情应对和引导能力建设;强化保障措施,为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提供坚实支撑,强化组织保障、法治保障、物资保障、投入保障、应急医疗保障。三要补好健康保障短板,加强健康领域体制机制建设。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导向、市场导向,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全力破解制约健康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健全稳定可持续的卫生与健康投入机制,落实政策保障、人员配备、资金投入、专业机构建设、监督激励等措施,探索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健康资源配置,发展中医药产业,全面推进健康发展理念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推动健康事业持续高效发展。要根据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实际,创新编制管理,实行动态调整,制定完善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采取定向培养和扩大自主招聘等方式,大力发展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精神专科医师、中医等基层医疗机构紧缺人才。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探索实施注册医师多点执业。深入实施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能力提升计划,健全基层卫生人员执业规范培训。建立完善对口支援、进修学习、上挂下派、师带徒等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卫生院院长、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的培养,促进乡村医生执业规范,全面提高全科医生服务水平。持续巩固“双下沉、两提升”工程的长效机制,落实分级诊疗就医制度,做优做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完善合作模式,加强合作分院、联合病床、合作科室等紧密型模式的建设,积极稳妥探索基层医联体集团化模式,增强医联体竞争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全民健身服务“四提升四覆盖”,促进健康资源向农村地区、薄弱环节倾斜,推进城乡、区域、人群间各领域健康服务的统筹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立足温岭发展的现实需求,结合实际,建立长效机制,形成一批有温岭特色成功经验,开创富有温岭特色的卫生与健康发展新道路。坚持规划引领,进一步统筹优化基层医疗资源配置,明确政府在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的投入;统筹城乡、区域资源配置,统筹当前与长远,统筹预防、医疗、康复,优先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加强对分级诊疗、全科医生签约等医改政策支持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医保差别化制度,推进基层卫生院基本建设,加快推进新河镇卫生院迁建工程建设,加速市第五人民医院、城南、城东卫生院及市精神康复医院迁建工程规划选址及立项建设。深化“互联网+医疗”新模式,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强化健康管理、预约、双向转诊、信息查询、远程服务等功能建设。以服务智能化实现“指尖服务”便捷就医,全面推行“健康码”或“健康一卡通”、现场自助就诊、全流程移动就医;以应用协同化的“信息共享”提升诊疗质量,探索“E网+健康”管理模式,打造诊疗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全覆盖,推进医疗资源纵深融合,对接国内一流医疗机构建立医联体协作关系,加强和引导“市级医院-基层卫生院”医联体建设;以管理科学化的“智慧管理”保障医疗安全,健全应急指挥平台,完善用药安全体系。按照国家关于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明确基层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实施分类管理和差异化发展。中心卫生院要在强化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更多地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住院等医疗服务,尽力分流和缓解市级医院的医疗服务压力。大溪要创建省级中心卫生院,一般中心卫生院和其他卫生院要做到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切实承担起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康复服务。要加强基层卫生院门诊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科室(专科),努力打造“一院一品”。重点培育基层急诊急救、小儿科、中医药、慢性病等特色服务项目。加快精神专科医院发展,健全基层精神卫生预防、治疗、康复服务网络,加强精神卫生和重性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积极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在艾滋病和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四要提升老年健康保障能力。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鼓励养老机构开办老年医院、康复院、医务室,重点加强老年病、康复、护理及临终关怀等建设,扶持朗高、禧乐护理院等医养联合体纳入医保定点单位,加快建设城南小东岙养老中心等为代表的引进知名养老企业和民间资本的医养护一体化养老服务大型综合体项目。强化基层卫生院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中医规范化诊疗服务能力,着力在老年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等人群的健康管理中凸显中医药的优势。开展健康镇(村)、卫生(镇)村等创建活动,广泛宣传动员,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和创造性,整合全社会资源,形成强大合力,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开展健康促进行动,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逐步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五要完善环境生态保护工作责任、文明治理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指路明灯”。要坚决对表看齐,严防“知行脱节”,真正从政治、大局的高度,从历史、未来的高度,从守初心、担使命的高度,从系统、制度的角度强化知行合一,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工作中的行动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要紧盯突出问题,严防“责任落空”。继续狠抓治气、治水、治土,不折不扣整改突出环境问题,持续监督退耕还林、药肥双控工作,落实湖漫、太湖等水库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的各项政策,加强村级自办水厂的监管,加快实现我市村村通自来水;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切实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对化工污染等重点行业突出精准治理,实施精准造林,对腾退空间开发利用以及重大投资项目安排等,分清轻重缓急,切实提高攻坚实效。要注重系统重构,严防“治标不治本”。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进城市内涵式发展,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优化绿色消费环境,开展全民绿色行动,积极培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提升治理能力,要严防“各自为政”。按照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工作责任要压紧压实,治理链条要环环紧扣,激励问责要赏罚分明,队伍建设要更加过硬,着力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推进污水处理的系统化、精细化建设,积极推进垃圾处理的资源化、减量化,积极开展全市土壤污染防治,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管控、监管职责,督促企业建立环保责任制,构建齐抓共管、协同共治工作格局。六要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系建设。食品药品安全是重大的基本民生问题。要充分认识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举一反三,完善监管体制,切实管住管好。认真贯彻落实我市全面推进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实施方案,建立覆盖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全过程的最严格监管制度,加强基层监管执法和技术力量,建立农贸市场、菜场、超市等粮食、蔬果、海(水)产品常态化的安全检测机制,检测不能流于形式,要扩大覆盖面和检测项目,明确相关标准、检测密度和检测结果的运用,对重度污染的土壤种植巡查监管,禁止病死畜禽或野生动物进入市场交易,健全食品药品风险预警、检验检测、产品追溯等技术支撑体系,确保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有足够力量和资源有效履行职责。要把监管触角延伸到基层和乡镇(社区),打通监管执法的“最后一公里”,加强小餐饮行业的卫生安全和外卖运营监管,消除监管死角盲区,着力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要加强监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规范执法行为,提高监管水平。督促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明确监管部门职责,推动各方齐抓共管、社会合力共治,尤其要加强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学校食堂等聚集性餐饮的安全卫生的监管,倡导文明安全用餐、分餐制、公筷制,建立完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诚信合法经营机制,促进医药产业和餐饮服务行业优胜劣汰,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合理用药

 

 


关于加快建设“健康温岭”,持续提升

全民幸福水平的议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

近年来,温岭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国家健康城市试点市”、国家健康促进市建设,围绕五大健康领域,实施健康温岭建设八大行动,逐步建立起“工作项目化、项目平台化、平台社会化”的健康温岭建设模式,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长,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3年的10.41%,上升至2019年的25.89%。但是,我市仍存在着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健康领域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有待加强等问题,健康事业发展水平离群众期待仍有差距。

一、问题主要表现

一)环境卫生情况有待提升。自我市“环境大整治、习惯大变革”等各项行动深入实施以来,全市环境卫生面貌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当前环境保护基础依然薄弱,垃圾革命、厕所革命开展不够充分,部分区域摊乱摆、道乱占、车乱停等现象时有发生,各地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一,距离全面实现“洁、净、美”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二)健康阵地建设有待完善。近年来,我市健康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营造了良好的卫生健康促进氛围,但健康阵地功能作用仍待进一步发挥。比如,公共健身体育设施覆盖存在欠缺,许多群众更多选择在较宽敞的空地上进行体育运动,部分体育场地和设施利用率低,群众多元化健身休闲活动需求未能满足;有的体育设施长时间闲置、缺乏维修保养,存在使用安全隐患;无烟环境建设较为滞后,公共场所吸烟等现象普遍。

(三)健康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但医疗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待提升,群众基本健康评估、咨询服务等需求缺口较大,各类慢性病、重大疾病等发生率仍待控制。如部分镇卫生院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医疗设备配套更新滞后,住院条件简陋,满足不了功能科室、病人住院、职工住宿等基本需求;镇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欠缺,分级诊疗制度难以落实;卫生健康专业人才队伍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培养引进卫生人才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人才引进难,流失严重。

(四)群众健康意识有待提高。健康卫生问题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群众垃圾乱扔、废水乱排、杂物乱堆等不良传统生活习惯仍较普遍,健康文明新风亟待养成。健康知识知晓率仍偏低,过量烟酒、缺乏锻炼、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较为普遍,引发的相关疾病等问题突出。

二、建议

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的战略思想,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全面推进“健康温岭”建设,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体制机制、经济发展方式、社会治理模式和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为实现“幸福温岭”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一)全面促进健康人居环境。按照绿色发展理念,以优化环境为核心,实施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及其健康危害风险。要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力度,全领域强化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进一步统筹污水处理、公共厕所等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维护,深入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面深化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收集处理,有效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坚决消除环境脏乱差问题,打造整洁有序、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坚持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城镇颜值,不断增加我市美誉度和吸引力。构建职业病防治协作机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联合行动、职业病危害事故预警预测及信息发布等协调机制,创造安全健康的生产环境。

(二)切实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加大公共安全管理力度,构建完善风险等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体制,抓实重点时段、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防范发生较大社会影响事故。加快市、镇、村三级综合应急平台系统建设,完善公共设施应急设施配置,覆盖形成立体化的应急管控网络。强化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推动交通安全组织体系建设,全力守护道路通行安全。健全输入性传染疾病监测网络,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人才、技术、装备建设,持续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安全监管法规体系,强化全过程监管,落实可追溯管理和问题产品主动召回制度,守住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三)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健全基层卫生医疗体系,纵深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作,鼓励市级医院和省级医院开展专科医学合作,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升医疗安全水平和医疗服务同质化程度,规范诊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加快实现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增进患者就医获得感。加强传染性疾病防控力度,实施相关免疫规划,确保各重大传染病在低流行状态即能基本控制。加强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能力建设,优化整合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规划布点,扩大医疗资源优势,提高卫生诊疗能力,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纳米”。全面深化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健全健康档案,重点关注慢性病患者,探索村、社慢性病长效跟踪管理模式,实行全民健康动态管理。

(四)稳步发展多元健康产业。坚持产业融合、特色发展,尽力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促进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大病保险为延伸、医疗救助为托底、社会慈善和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探索“健康+医养”模式,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养老人人共享。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医药生产现代化,实现中医药振兴发展。

(五)大力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健全市、镇、村三级专业健康教育体系,鼓励支持健康文化产业发展,努力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文化作品,全面推进健康素养进农村文化礼堂,常态化组织健康义诊、主题宣讲、文艺巡演等活动,举办健康素养进农村文化礼堂等活动大赛,普及疾病防治和卫生保健知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健康文化需求。加大健康示范阵地创建力度,持续完善健康场所建设,提高健康小屋、健康部落等覆盖率,提升群众健康技能,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和帮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全完善城乡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健康广场等场所,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发展城乡健康特色文化。

(六)持续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深入开展健康细胞工程建设,以点带面、逐步扩展,让健康生活理念植入机关、村居、市场、家庭、企业等场所。加强烟酒健康教育,强化戒烟服务,实现重点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统筹规划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公共绿地、空置场所等建设体育设施,保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幅达到相应要求。健全全民健身社会组织,壮大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指导能力,因人制宜提供健身指导,满足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鼓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运动,倡导“管住嘴,迈开腿”的全民健身运动,提升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稳步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关于进一步加快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

落实的议案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我市养老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和社会保障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特别是在2015年我市被确定为省级养老服务区综合改革试点以来,通过实施养老机构综合整治后,现有许可的养老机构从1家增加至42家,还引进了高端养老机构朗高护理院等。现在建的较大养老机构有大溪方山养老院、城南小岙村的浙舜颐养城养老项目,从而推进了我市养老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但随着我市老年人口快速的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老龄化比例逐年提高;二是高龄老人持续增加;三是纯老、失能、独居老人问题凸现,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与相对有限的供给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老年医疗养老服务总的满足率低。医养分离问题日益成为养老服务业的“短板”,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满足了老年人群的需求,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必要条件。“医养结合”是养老的一种创新模式,将现代医护技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满足老年人群的需求,也是应该成为发展养老事业的必然选择。同时也应清楚看到“医养结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高瞻远瞩的方案,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规划为引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

一、存在问题

我市养老产业,尤其是医疗养老在整体规划、政策落实、功能设计、行业管理,以及社会化、职业化和产业化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短板”,而且存在着“医养分离”普遍现象。比如:我们松门镇川北片是我市较早建立起的村级养老院多家,基础条件较好,入住老人也较多,但因没有医养结合,而使入住老人带来就医困难,群众要求解决老人养老医结合的呼声较大。经过相关的了解,我市在基层农村确实也普遍存在着养老院缺乏医养结合的问题。主要原因是:

(一)政策保障机制不够健全。近年来,中央、省市前后出台多个文件,就推进医养结合进行部署,但现阶段我市还缺乏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具体政策措施,如长期护理险、老人意外险、养老机构医养界定、服务标准、内设医院医保等问题如何处理,以及民间企业实施医养护理建设时,碰到了养老建房面积界定等问题。例如我市温政发〔2016〕39号文件中,养老建筑面积限定在40平方米。而省建规发〔2018〕128号文件中已指出放宽至60平方米,但我市政策调整延后,至今仍在执行原文件,使有些引进企业在建筑实施中碰到问题,需亟待解决。

(二)部门联动推进合力有待加强。“人而缺管”,在行业管理层面,医养结合缺乏统一的社会管理和监督机制,养老服务由民政部门主管,医疗服务由卫健部门主管,医保报销由医保部门主管,土地建设由国土建设部门主管,财政税务由相应部门主管等,部门管理职能交叉重叠,整体联动,统筹协调不够,在城市规划、土地使用、财政投入、医保,医疗等方面尚未形成合力。在实施医养结合过程中,缺乏主体责任,力庋不大,进展不快,效果末显现,至今还没有形成效应,有些项目至今还没有抓好落实,从而现基层农村养老还存在缺医养老服务问题。

(三)医保入门门槛高,报销范围有限,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不够。要加快办理好医保进养老机构的审批,缩短审批时间。比如我市引进的朗高养护院开业已一年余,至今仍未办理审核好纳入医保,而造成入院人次少,而导致了一定的经营困难。

(四)医养结合工作推进力度仍需加大。现有敬老院规模偏小,功能不全,还不能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对日常护理和康复等刚性服务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独生子女家庭对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多样化、多层次便捷医护养老服务需求,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服务,多有许多地方需要加强和改进。

二、建议意见

(一)加强政策供给,形成各方合力。一是结合实际,打通养老、医疗和社保政策通道,并要贯彻落实好上级的有关政策。根据我市老年人群医疗服务需求和养老、医疗资源分布状况,统筹规划好各类医养结合机构,实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设的有效配置衔接,加强政府主导,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职责,健全相关制度,全面落实好医养结合政策,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养老机构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联网结算,打通养老、医疗和社保的政策通道;二是要切实加强政府领导,充分发挥好养老服务体系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要加强监督检查。建议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纳入我市十四五规划,强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政策规划保障与目标实现。要进一步强化各部门主体责任。各部门要主动作为,加强沟通,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我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深入开展,要强化示范带动,精心打造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特色示范机构,以点带面,形成具有示范带动的,可推广,可复制的医养结合新模式,从而开创我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新局面;三是扩大医保支付范围,实现医养结合与医保支付对接,将老年人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中产生的医疗费用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医保管理部门要制定合理的准入标准,包括界定医疗费用的支付项目、报销比例等内容,按照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类型,以服务包的形式量身制定“医”和“养”的付费标准。

(二)加强服务供给,促进医养结合。一是鼓励公立医院机构延伸服务或部分转型。在现有公立医疗机构适当增加老年或康复病房,为老年人开辟绿色通道,现有的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实际,开辟康复病区,适当增加康复床位,结合中医康复治疗,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二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居家养老做好医疗服务,居家养老仍是要紧的养老方式,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各类服务和信息网络平台,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成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平台,为居家养老做好服务。三是继续实施好家庭医生签约制,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上门服务,并要制定好家庭医生收费标准,纳入医保支付,或政府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

(三)加强资本供给,鼓励“公民”共建。一是抓好市场运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机构,并做好布点规划工作,而且在建设与审批给予政策的倾斜与支持力度。由社会举办养老机构规划布点上应尽可能靠近医疗机构,按照“10分钟”医疗服务圈,这是最理想的医养结合模式,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方便诊治,大大降低成本,也提高效率。二是公立民营并举,加快老年医院建设步伐,根据全市老年人口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可否考虑在各重点乡镇建设1所有一定规模的老年人医养护理院,主要承担失能、半失能,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护理,并将此纳入十四五规划。

(四)加强人才供给,充实专护队伍。一是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职业培训,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主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辅助的社会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队伍。二是鼓励我市卫技、职业技校设置医养结合型老年护理专业学课。同时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加快培养照护专业人员。实施对医养养老服务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资格后才能从业。三是建立合理的养老服务的薪酬保障机制,从薪资水平、薪资结构及福利待遇方面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政府是否实施对符合条件的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按规定给予补贴,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养老护理队伍中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的发展。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家政府已把应对老龄化问题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作为社会化养老的一种模式创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能将现代医护技术与居民养老相结合,是应对社会老龄化,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长久之计,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于进一步加强医共体建设,推动“健康温岭”

发展的议案

 

2019年3月,我市召开了全市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动员大会,全面推开市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市里以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台州市肿瘤医院为牵头医院,设立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温岭市中医院医共体、台州市肿瘤医院医共体等3个医共体,全市除市妇幼保健院、市精神康复医院和市惠民医院外,其他公立医院和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纳入医共体建设范围。3家医共体运行至今已有一年多时间,在我市深化综合医改、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方面走出了创造性的一步,对基层群众提出的医疗需求能够更方便、更及时地予以满足,是推进新时代健康温岭建设、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举措。但也必须看到,在全市医共体建设过程中,对解决基层医疗体制问题的方法还不够多,措施还不够有力,决心还不够强烈,对实现全民健康还有较大差距。

一、问题和不足

(一)全市3家医共体发展不够均衡。去年,市里综合了地理位置、服务人口及现有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布局和能力情况等因素,在全市整合了3家医共体,但离在全市建成多家医疗水平更高、条件更好、规模更大、并能相互公平竞争的紧密型医疗集团的目标还差距甚远。其中,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存在一家独大的情况,群众去温岭第一人民医院就诊较多,其他医院可选择的余地较少。

(二)医疗力量下沉作用发挥不明显。医共体建设的绝大部分工作由牵头医院承担,包括资源下沉产生的共享中心运行、下沉专家劳务、日常管理、技术培训、信息硬件设备等都需要大量成本。各家牵头医院大部分处于自身亏损经营的状态,市里没有投入专项配套资金予以保障,使得牵头单位在医共体建设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部分医共体成员单位对一些本适合自身条件领域的医疗活动没有正常开展,加上部分单位的基础医疗设施和设备陈旧、配置不全,导致成员单位短期内无法承接牵头医院专家下沉带来的医疗优势,下沉专家业务量不够饱和,积极性容易受挫。

(三)医共体建设中基层机构处于弱势。以温岭一院医共体建设为例,成员单位包括市四院、箬横、温西、城东、城西、横峰、松门、石塘、坞根、东部共10家分院。牵头医院与成员单位之间、医共体管理中心与成员单位业务管理之间、临床科室与成员单位科室之间尚未充分融合。对牵头单位的各项激励机制尚未建立,牵头单位部分管理中心及临床科室因本部门和本科室工作量大,无法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精力去有效地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基层成员单位只能被动接受牵头单位的业务指导,缺少议价权。目前的医共体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只能应付上级检查、“谁也不愿帮谁,谁也帮不了”的现象,甚至还出现牵头单位虹吸社区病人和医疗人才的“跑马圈地”现象。

(四)基层政府对医共体建设的认识不一致。一直以来,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财政补贴实行“分灶吃饭”,不同的医院、不同的社区医疗机构采取的财政补贴方式都是不一样。3个市级医共体管控权属市级政府,但医共体的成员单位(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依然依靠各镇的财政投入,导致基层政府对辖区卫生单位只有财政投入义务却缺乏实际管控权;各牵头单位更加注重医共体医疗基本技能的提升,而各基层政府除此之外更关注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服务和其他疾病监督等任务。这种矛盾的现象长久以往,会对医共体建设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2020年,是我市“健康温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踏上新征程,“健康温岭”战略驶上快车道。我们要以“健康温岭”建设为主线,以区域医共体建设为突破口,科学谋划卫生健康工作,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获得感,积极推动我市卫生健康事业迈上新台阶。

二、建议

(一)促使医共体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丰富服务内容。一是转变政府财政补助方式,加大“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的力度,对各个医院合理投入财政经费。二是细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允许群众自主选择医共体签约,在医共体之间展开竞争,医共体为了能有更多的居民签约,必然一方面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患者的个人费用负担,另一方面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如健康管理、医养结合等),从而增加居民签约的吸引力。三是提高居民的医疗健康保障水平,较大幅度提高居民健康保险和医疗救助补贴标准,在医改投资上集中财政补助病患,同时给予医院更多的自主权,让群众“用脚投票”。

(二)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达到服务“同质化”目标。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引导和合理配置医务人员,解决医共体成员单位编制不足问题,引进竞争机制,促进医共体成员单位内人才流动,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实施专项培训导师制度,进行模块化培训,由牵头单位派出医生、护士下沉到成员单位,成员单位安排若干名医生、护士专门跟学,从源头加强基层卫生人员队伍建设。牵头单位要定期对成员单位开展医疗质量、护理质量等方面督查,逐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为促进同质化管理提供保障,努力践行同质化管理。

(三)继续加强“一院一品”专科化建设。牵头单位结合医共体成员单位现状及发展需求,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参考上级医疗集团运营模式,加快成员单位特色科室建设,引导成员单位之间差异化发展,形成品牌效应,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力求医疗资源的精准配置及有效供给。

(四)推动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让群众少跑路。以信息化为支撑,努力推进医共体内信息互联工作,统一医共体各牵头医院和卫生院使用的信息系统,发挥牵头医院资源与管理优势,做好医共体内医疗数据的相互联通共享,推进医共体单位“最多跑一次”改革。

 

 

 

 


关于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健康温岭”

建设的议案

 

健康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近年来,我市在公共卫生建设和健康温岭建设上取得了许多可喜的进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和疾病防控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健康温岭建设扎实有效推进。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倒逼我们深刻反思,我们在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治领域的供给质量仍有待提高,如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的投入仍显不足,各种医疗设施特别是基层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尚不健全;全市医护人员的配置远远不够,在各个医院医生和护士普遍缺员;医共体运行管理机制尚未完善,目前仍处于初步整合阶段,分级诊疗制度推进缓慢;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疫情防控保障能力有待提升;健康科普有待加强,群众健康素养有待提升,吸烟、过量饮酒、膳食不合理等不健康方式较为普遍,群众获取科学准确健康知识的途径尚不通畅;健康产业培育不快,食品安全、保健品过度宣传等问题严重。

后疫情时期,政府应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补齐卫生与健康领域的短板,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力推进“健康温岭”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卫生健康服务的需求,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健康基础。为此,建议如下:

一、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体现在公共基础设施的水平上,过去的一段时间政府在住、行方面的投资巨大,现在到了必须要在卫生、防疫和全民健康这类的基础设施上加大投资的时候了。要健全稳定可持续的卫生与健康投入机制,每年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适当提高,并重点向薄弱区域、薄弱领域和薄弱环节投入倾斜。要像修公路、铁路、学校一样,修建公共卫生领域的设施,特别要加大对政府主导的医疗机构的高质量设备投入,加大对基层卫生室的投入,整体提升全市医疗机构的硬件水平。政府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一定要充分重视公共卫生与防疫基础设施、运营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资与管理运营规划。

二、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加强医疗质量安全,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作,促进医联体建设,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加快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打造 15 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促进健康资源向农村地区、薄弱环节倾斜,推进城乡、区域、人群间各领域健康服务的统筹发展。要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基层卫生人员队伍建设,继续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扩大签约覆盖面,优化基层医务人员绩效分配,健全执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做实做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移,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避免小病酿成大疫。加强传染病防控、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建立重大活动、 重要节日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机制,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把医用设备、防护服、口罩等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尽快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要全面实施重大疾病防治,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为重点,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实施早期干预和早诊早治。推进肿瘤“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和危险因素控制,扩大居民常见肿瘤免费筛查范围。

三、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要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将爱国卫生运动作为推进健康温岭建设的有效载体,结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村庄环境整治,积极开展卫生城镇、卫生村等创建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健康村镇创建,巩固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启动实施国家健康城市示范市建设,努力打造卫生城市升级版,促进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强化基层爱国卫生工作,发挥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组织群众工作优势,推进爱国卫生工作向基层延伸。重点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加强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快城市公厕建设,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管理规范的城市公厕服务体系。巩固深化“三改一拆”和“四边三化”,统筹治理重点健康环境问题。要狠抓饮用水安全管理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规范化建设,依法清理违法建筑,坚决打击排污行为。完善覆盖城乡的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定期进行安全评估,落实消毒卫生措施,确保水质卫生安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推进食品可追溯体系和快速检测体系建设,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预警机制,加强化妆品、保健品安全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添加(滥用)食品添加剂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从源头上防控重大公共卫生风险。

四、全面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此次疫情期间,公众防疫意识和健康素养薄弱的问题再次暴露出来。要重视健康科普工作,做好健康科普顶层设计,将其与临床、科研摆到同等地位,纳入健康温岭建设和医院发展总体规划。要构建健康传播网络,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宣传健康卫生知识,弘扬健康文化,提高全民健康意识。要重视少年儿童健康教育,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安全的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基本知识和我市在抗击疫情中积累的科学方法等内容编写到中小学健康教育的相关教材中,提高学生卫生和健康意识。要在农村加大对基本卫生知识、防疫常识、野生动物保护等宣传,提高村民文明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要实施健康生活普及行动,倡导摈弃野味滋补、炫耀猎奇等错误消费观念,推行分餐就餐、使用公筷公勺等文明就餐行动,引导广大群众将疫情期间形成的良好习惯坚持下去,形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落实国家控烟各项措施,推行公共场所禁烟,开展烟草危害宣传教育。要推进全民科学健身活动,统筹规划,加快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建设健康步道、健康广场、健康主题公园、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等支持性环境,推进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要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围绕 “医、养、健、智”四大板块,进一步优化产业政策,打造适合健康产业发展的软硬环境。大力促进医养融合发展,提升居家养老综合护理中心等养老机构“医”的水平。

 

 

 

 

 

 


关于进一步加强“健康温岭“建设的议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我市制订了《“健康温岭”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围绕“建设健康环境、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发展健康产业、完善健康保障”等五大重点健康领域,全面推进实施“健康温岭”建设八大行动,为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经过近几年的实施,我市的“健康温岭”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城乡环境,特别是农村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布雷图指数在有些农村还较高存在,个别地方还爆发过“登革热”;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也暴露了诸如公共卫生防疫应急处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如:联防联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防疫设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食品安全的压力也始终存在。

针对上述情况,建议“进一步加强健康温岭建设”,具体如下:

一、强化卫生健康法律执法检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明确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我市应将此疫情期间通过的特殊决定作为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由市场、畜牧等部门严加监管,杜绝动物寄生虫向人类传播。持续开展正常性的卫生健康领域的执法检查,追求公共卫生质量和安全标准。

二、持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推进社会卫生综合治理,以国家卫生城市复评和各镇国家级(省级)卫生镇、健康村等创建活动为抓手,开展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城乡环境综合卫生水平。建立健全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定期开展监测调查,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除四害"活动。开展市民文明卫生素质提升计划,健全市民公约、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广泛宣传文明卫生常识,着力纠正市民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卫生行为,提升市民文明卫生素质。

三、大力提升公共卫生防疫水平。加强公共卫生防疫体制机制建设,着重推进公共卫生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应急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建立高效、协同、畅通的体系链。实施公共卫生防疫“技改”提升,大力推进大数据、5G等前沿技术在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中的应用,明确应用的法律边界。加大公共卫生防疫投入,建立公共卫生防疫应急物资储备、调用机制,提升市镇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工作人员装备水平。

四、以钉钉子精神抓好食品安全。加强生产地源头管控,倡导农产品精细化种(养)殖,科学施肥用药,推广农产品溯源机制。抓紧建立全市统一的家禽屠宰场,加大生产、销售环节监管与处罚力度,对食品加工厂(点)、菜场等重点环节开展定时与随机相结合的抽查,依法从严取缔和打击各类非法、地下加工点。建立建全群众监督有奖举报机制,加强举报人保护。进一步加强外卖等时下热门的电商平台食品经营安全监管,敲实平台方面运营管理责任,加大监督处罚,切实提升我市市民的食品安全感。

五、加大健康温岭建设宣传力度。开展“健康温岭进村、进企、进校”等主题活动,在各村(居)、企业、中小学校开展公共卫生建设教育活动。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多形式开展公共卫生教育宣传活动,强化法治观念、道德观念、安全卫生观念。依托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通过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推动健康生活方式传播,把健康元素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切实提高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加大信息公开和违法曝光力度,强化舆论监督。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举报奖励制度机制。


 
设为收藏】【打印本文】【返回顶部】【关闭窗口
Copyrigh © 2005-2018 Standing Committee of Wenling People's Cong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温岭市太平街道人民东路258号   邮箱:wlrd@wlrd.gov.cn   
浙江省温岭市人大常委会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09009166号-1
    
 

浙公网安备 331081020004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