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预备会议文件(12)
关于温岭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
温岭市人民政府
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决定将潘美娟等11名代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治堵工作的议案》和江根德等15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全力推进城乡交通治堵的议案》合并处理,立为议案,交市政府办理。对此,市政府十分重视,多次召集市治堵办、宣传、发改、教育、公安交警、财政、建设规划、交通、行政执法等相关部门就加快推进我市“交通治堵”工作进行认真研究部署。围绕“城乡交通拥堵状况明显改观,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两个目标,结合我市实际,将城乡交通治堵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破难攻坚七大专项行动之一,取得阶段性成效,“城乡治堵一体化”工作还得到了孙景淼副省长批示肯定。现将办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乡交通治堵开展情况
依照大会议案要求,我市从开展规划、工程、科技、严管、公交和人文治堵入手,制订并实施七大类32项治堵措施,经过一年的努力,圆满完成目标任务,并取得台州市治堵考核综合排名第三,强县市排名第一的成绩。
(一)认真落实议案办理的各项保障工作。一是高度重视。书记、市长多次现场调研踏勘治堵项目,通过治堵微信群随时掌握了解工作进展,多次听取议案办理进展情况的汇报,及时指导治堵工作的深入开展,并调增治堵经费500万元。二是组织保障有力。建立包括各镇(街道)在内42个成员单位的治堵领导小组,健全治堵办运行机制,采取季推进、月总结、周例会,以专报、纪要、督办、通报等形式协调推进治堵工作。三是经费、技术保障。全市共投入1.2亿元资金用于全市治堵项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府聘任省内外交通专家建立治堵工作专家组,对我市交通拥堵问题问诊把脉,提出对策意见。
(二)实施规划治堵,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制订《温岭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温岭市交通治堵五年规划》、《温岭市城市公交专项规划》、《温岭市城区循环交通组织实施方案》以及《温岭市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设计方案》等一系列治堵规划、方案。2015年新审批建筑项目8个,规划配建停车位2540个;竣工验收建筑项目20个,建成停车位4540个;改变建筑物使用功能补偿建设停车位122个。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及空间布局,落实以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理念,合理布局商场、医院、学校、车站、大型住宅区等吸引大流量人流、车流的项目,疏解老城区的人流车流,做到职住平衡,减少汽车出行总量,从源头上缓解交通拥堵。
(三)实施工程治堵,优化道路路网结构。我市先后建成城东、东环高架、西环路隧道、万泉东路隧道,正在建设东辉北路北山隧道,打通了老城区对外交通瓶颈。2015年新建改建万昌北路北延等城市道路3.0公里,镇(街道)市政道路16条计9.8公里;打通了横湖北路、下保路断头路2条;改造城区新天地等交通拥堵点5处,镇(街道)拥堵点13处;新建专用停车位3208个,其中城区公共停车位389个,镇(街道)新建公共停车位1000个;实施南屏小区旧小区停车位改造,新增停车位80个。完成城区通往高速出口的主干道提速工程,封闭城西大道、大石一级公路等8条主干道路中心不合理开口17处,优化、渠化18个信号灯控交叉口,减少横向交通冲突和路口延误,提高城区到高速出口的通行速度。完成市区跃进桥、前溪桥交通瓶颈改造拓宽工程,开工建设万昌北路与泽国大道连接线工程,九龙大道西延工程。
(四)实施科技治堵,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一是完成智能交通二期工程,建设市域交通管理大数据平台。完成城市道路运行指数系统的对外发布。针对早晚潮汐交通,先后设置中华路万昌路、中华路九龙大道路口及体育场路万泉路口可变车道控制,实施精准治堵,根据流量、流向变化有效利用路口时空。二是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效能。实现人民东路、体育场路、中华路、城西大道、万昌路等市区主干道信号灯绿波控制,减少交通延误。实施114移车服务、支付宝事故快速处理等交通管理服务新机制,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三是运用手机终端,开展出行诱导。建成数字城管咪表泊位停 车诱导系统和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通过手机APP可以实时查询咪表位信息和可借公共自行车信息。
(五)实施严管治堵,提升治堵工作效能。公安交警部门、行政执法部门相继推出“四定三包”责任制,早、晚高峰无假日弹性工作制。全员上路高峰岗执勤制,提高路面见警率、管事率。以严管严治为基本态度,持续开展交通秩序集中整治,先后组织城区人力三轮车非法安装动力、电动三轮车、残疾车等“四小车”违法营运整治活动。公安交警部门全年查处严重违法行为87.8万例,拖移汽车4000辆。查扣非法营运“四小车”665辆,拆除人力三轮车动力装置1089辆,基本杜绝了市区人力三轮车安装动力的现象。市行政执法部门全年开展市容整治175次,清理流动摊点7160处,跨门经营2160家,拖移“僵尸车”74辆,处罚违法占道停车3.9万例。通过严管严治进一步提高了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守法率。
(六)大力发展公交治堵,提高公交分担率。2015年我市加大公交投入,新增公交车6辆,新建港湾式公交亭16个,建成公交换乘站1个、公交始发站1个,投入公交发展基金2400万元,开通学生公交专线3条,并建立了公共交通成本核算机制、服务质量考核机制、财政补贴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等公交长效发展四项机制,全年公交客运总量达1512万人次,比上一年提高9.04%。同时,落实公交优先措施,确保公交时空优先,建成公交专用道3.4公里,公交信号优先路口3个,实施“裸站”改造。大力发展公共自行车建设,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2015年市区新建公共自行车站点20个共建成167个,投运公共自行车5500辆。城北、横峰街道及五大中心镇均设置公共自行车,建成站点147个,投运公共自行车6000辆。完成了市民卡兼容公共自行车、公交车、咪表泊位卡的全市“一卡通”功能,全市公共自行车实现“通借通还”,全年实现城区公共自行车出行量达482万人次,比上一年提高9.11%,方便市民绿色出行。
(七)实施人文治堵,提高市民文明交通素养。开辟治堵专栏,设置曝光台,刊发报道105篇,曝光不文明交通行为1500余条;组织治堵宣传月和城市无车日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三年治堵工作成效宣传,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成立学生家长委员会,分发告家长书,制订上放学交通管理公约,设置学校周边自助管理单行交通线路,组织学生家长自助开展学校周边上放学交通管理,走社会化自律管理路线,缓解校园拥堵问题;组织驾校学员在市区路口开展每人不少于2小时的交通文明劝导活动,做到 “领驾照先劝导”,提升交通法规意识。
此外,我市开展个性化治堵。如“十一”假期,对石塘景区采取交通管理措施,建立游客集散中心,调控汽车出行总量,景区内没有发生拥堵现象,取得明显成效,交通事故发案率下降42.8%。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城乡交通治堵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交通拥堵产生的成因复杂,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解决,治堵成效与人民群众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存在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车辆高速增长与道路基础设施承载力不足的矛盾仍将存在。截止2015年底,我市机动车保有量42.6万辆,其中小汽车25.7万辆(相当台州北三县加上临海市的总量),全年新增小汽车上牌3.38万辆。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专用停车位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小汽车增长的需求,当前,我市每年新建专用停车位约占新增小汽车的15%,车与路的矛盾、车与位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车有其位、停车入位短期内难以解决。另外,停车即消费的理念在全社会尚未形成,采取经济杠杆调节小汽车出行需求机制还不健全,存量公共停车位周转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交通管理需求与执法力量不足的矛盾仍将突出。受编制限制,我市交通管理执法力量与台州兄弟县市相比存在差距,随着汽车的增长,路面管理任务日益繁重,警力不足的矛盾短期内难以解决。
(三)公交服务水平、公交分担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我市公交经营体制改革尚在探索、优化之中,城乡公交二元结构尚未统一,公交线网、密度、准点率及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文明出行的意识亟待提高。行人闯红灯、过街不走斑马线、跨越护栏,非机动车不按车道行驶,机动车乱调头、乱停车、逆向加塞等交通陋习还普遍存在,文明交通、绿色出行意识亟待提高。
三、下阶段工作打算
治理交通拥堵事关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治堵力度,做到讲究效能、精准治堵,针对短板、破解难题,拉高标杆、争先进位,以“多城同创”为契机,着力缓解交通拥堵状况。具体工作为:
(一)开展全市拥堵点(源)排查和破解行动。今年以来,我们发动各相关职能部门和镇(街道)及广大群众开展对全市城乡道路交通拥堵点(源)大排查。下一步,我们将针对排查出来的拥堵点(源)和电视问政“问堵”曝露出来的问题,结合温市委办(2016)5号文件《关于建立温岭市多城同创工作市领导和部门联系村居(社区)和包干路段制度的通知》的人员和任务安排,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组成对应小组负责破解。
(二)严管执法,确保道路畅通。组建3支以交警、行政执法、派出所、巡特警为骨干的联合执法队,对城区三个重点区块实施严管严治;进一步提高事故快速反应处理机制;适时开展“四小车”整治。
(三)加大工程治堵力度,提高道路交通的通行速度。实施以“三路、四点、五区域”为重点的工程治堵措施,加强干道提速,打通一批断头路,优化城区交通组织,提升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该隔离的坚决隔离,该抓拍的坚决抓拍。
(四)加强公共停车设施建设与管理,缓解停车难。开工建设老棉织厂地块、银泰城东侧停车场、火车站立体停车楼等项目以及旧小区停车位改造工程;推进咪表新增三年计划,推进差异化停车收费政策;出台政策,鼓励解决小区“一户一位”基本配建不足的问题。
(五)继续优化交通服务,提高公交分担率。着力优化公交线路,增加公交车辆,提高准点率;新建公交首未站1个,新增和改造公交站点10个以上,客运总量按比例提升4%以上,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提升2个百分点以上;建成区公共自行车站点密度达每平方公里4个以上,公交站点300米范围内实现公共自行车站点全覆盖。
(六)优化规划编制,用制度保障规划的实施。完成《温岭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修编,启动《温岭市静态停车专项规划》的修编工作。出台《温岭市城乡交通管理若干规定》,进一步理顺规划、建设、管理三者关系。
(七)创新人文教育治堵办法,提高道路使用者的文明出行意识。尝试出台驾驶人、外来人员和社区居民信用记录及运用办法;实行“一校一策”的治堵措施;开展“我为治堵献一策”有奖征集活动;聘请治堵信息员,及时发现和解决治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市民对治堵工作的满意度。
名词解释:
“三路、四点、五区域”。三路:横湖路、泽太一级、迎宾大道三条主干道提速工程。四点:即突出主城区的:公共停车场建设;旧小区停车位改造;实行“一校一策”治堵;加强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和线网优化,突破一批难点、断点工程。五区域:泽国区域,重点贯通泽国大道与万昌北路;大溪区域,重点完成高速内、外广场交通组织工程;石塘半岛旅游区域,重点完成省道松南至南塘二改造工程,坞坑村道建设;铁路新区,重点完成迎宾大道提速及立体停车楼建设;各镇(街道)建成区和小区域假日旅游交通的治堵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