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的养殖场取缔了 河水也变得清澈了
——松门镇南城代表工作站跟踪监督“畜牧养殖污染防治”纪实
“以前这条河,很脏的,特别是那边养猪场排下来的粪便直接流进了河里,河水黑黑的,而且很臭。现在好了,河水挺干净的,你看河边现在又能看到钓鱼的人了。”11月19日下午,在松门镇棉花塘中河的松南村段,说起镇里的“五水共治”和畜牧养殖场整治,70岁的村民陈学友如是说。
老陈告诉笔者,现在的养殖场整治成效,与南城代表工作站的台州、温岭两级人大代表们是分不开的,好几次他去棉花塘里干农活,都看到代表和镇里的干部在做养殖户的思想工作。
监督视察,整治迎来新转机
松门镇地处东南沿海,海洋经济活跃,畜牧养殖业也比较发达,全镇有猪牛羊等畜牧养殖户98户,养殖场多为临河而建,其中南城管理区有52户。由于养殖规模不大,又比较粗放低陋,加上养殖户环保意识不强,养殖场的污物都是在没有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到附近河里,造成农村河道污染。
“我们早在2012年9月14日就开始关注养殖场的污染问题,那会儿南城代表工作站还刚刚成立,我们第一次的视察活动主题就聚焦河道污染问题,重点关注的是南城管理区10多个村的河道污染。在视察活动后,我们要求镇村联手整治解放河,要把建造污水处理设施与河道疏浚结合起来,做到标本兼治。”镇人大副主任王永华回忆说。
有了第一次的视察活动,在接下来的2013年,代表工作站的代表们看到了河道污染的严重性和全面整治的紧迫性,于是在当年的10月15日再提旧事,召集行政执法分局、村镇办、农渔办等与政府线领导就如何解决沿河畜牧养殖场污染问题进行专题会商。
“那时‘三改一拆’轰轰烈烈,我们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镇里应建设较具规模的养殖基地,在基地上设立生猪屠宰点,实现防疫、养殖、屠宰一条龙。同时,希望市里出台扶持政策,对养殖场的取缔和搬迁予以补助,严控养殖场新增。”南城代表工作站站长梁敏志说。
积极帮扶,整改有了新希望
真正见到成效的,还得从2014年说起,市政府从1月22日下发了第一个《关于进一步落实责任深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文件后,连续下发了3个涉及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的文件,意在通过政策扶持,加快畜禽养殖业的转型升级。
看到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的曙光,今年6月16日,南城代表工作站又组织了一次视察活动,这次参加对象扩大到了养殖户所在的松建、松南等村的村干部。这次视察后,代表们建议镇农办要做好查漏补缺,以村为单位,进一步摸清畜禽养殖的底数;要建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对限养区及宜养区的规模畜禽养殖场,根据养殖规模和污染防治需要,建设相应的污水和雨水分离设施、畜禽粪便贮存设施、污水处理和贮存设施。
处在新塘里河边的叶福友等6户养殖户,存栏生猪865头,镇里把这里的养殖场列为治理对象,要求建造沉淀池,做到污水“零排放”。在整治中,养殖户们却为土地犯了愁。
“我们只知道叫他们整改,却没有解决他们的土地建设指标,这样的整改没有实际效果。知道叶福友的困难后,我就积极帮助他们牵线搭桥,后来他们向幸福村租用了一块集体土地,沉淀池很快建起来了。”梁敏志说。
三年监督,村级河道大变样
拆得拆,改得改,为有效推进“五水共治”工作,加快畜牧业的转型升级,在今年的整治行动中,松门镇总共投入160多万元,关停了49家,对40家进行了整改,其中南城管理区关停29家,整改23家。
11月17日,南城代表工作站再次组织代表视察畜牧业养殖污染整治工作,他们重新又来到了棉花塘中河、新塘里河、南塘二村的解放河,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河道面貌。
“这个下面就是污物的沉淀池,它是三格式的,我们采用的办法是农牧结合,即养殖场的污物污水回流到农田,不再排放到河里。”站在南塘二村解放河边的沉淀池边,镇农渔办负责畜牧工作的陈夏生向代表们介绍。
他说,沉淀池的第一格主要是用来储存养殖场的沉淀物,积满后挑出来作为农用肥料,第三格的粪水也一样,通过水泵的加压,流入附近农田,这样一来,整个养殖场的污水仅在沉淀池中,不会再流向河道。
“现在的水干净,河里的飘浮物也很少见了,辖区养殖场污水全面实现了‘零排放’,堵住了这个污染源头,河道在经过疏浚后,河水自然会变清。”视察后,王海滨代表如是说。
冬日阳光的午后,徜徉在松门镇南城管理区的31条村级河道边,昔日黑臭的“阴沟式”河道已经不复存在了,垂钓、漫步的人群重又多了起来,逐渐变成了一条条乡村“景观”水带。(松门镇 江文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