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预备会议文件(11)
关于温岭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
温岭市人民政府
“加快推进我市垃圾处理”是市第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大会议案,由《关于加快垃圾终端处理工程建设的议案》、《关于加强城乡垃圾有效处理的议案》、《关于“清洁家园,和谐村居”长效机制建设的议案》、《关于解决我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议案》等四件代表议案合并而成。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先后多次召集市农办、财政、建设规划、行政执法等相关部门进行认真研究部署,并落实相关措施推进这项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垃圾处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突出重点,垃圾终端处理工程加快建设
1. 城南焚烧发电厂二期工程有力推进。城南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工程设计处理规模为每日400吨,投产后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总处理规模为每日1100吨。目前已完成生态功能区划调整报批、水资源论证等工作,并顺利通过环评技术咨询,发电机基础开始动工,分批签订采购合同,进入设备采购阶段。
2.东部垃圾处理中心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有序。组织保障上,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指挥的市东部垃圾处理中心建设指挥部,抽调精干人员,负责相关协调工作,切实加强东部垃圾处理中心建设工作的领导。建设主体上,将东部垃圾处理中心建设主体从建设规划局调整到市行政执法局,确保建管一致。建设规模和工艺上,东部垃圾处理中心近期建设规模日处理700吨,采用流化床焚烧工艺,将生活垃圾、鞋角边料等工业垃圾及污泥一并处理,采用BOT形式建设。选择北京中科集团、锦江集团、美欣达集团等企业进行邀请招投标,确保技术力量强、资金实力雄厚、管理经验成熟的企业团队科学运作东部垃圾处理中心。为顺利推进招标工作和前期准备,就土地政策、垃圾处理价格等有关边界条件,以及资金保障、生态功能区规划调整、手续报批、BOT经营权招标等工作召开专题协调会议,明确分工和职责。目前,对参加BOT经营权招标的报名企业进行资格审查,将在三月中下旬进行第二次招标。
(二)多措并举,垃圾处理水平稳步提升
1.城乡垃圾烧埋并处。在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前,各镇、街道的垃圾以自行简易填埋和市填埋场填埋等方式处置,2009年9月市垃圾焚烧发电厂投运后,各镇、街道(除松门、箬横、滨海外)的垃圾逐步集中到市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焚烧和市填埋场填埋两种方式处理。2010年8月岙环垃圾填埋场启动封场覆绿工作后,除松门、箬横外(滨海镇生活垃圾在2011年基本纳入垃圾焚烧发电厂,但每日自行填埋10吨左右),其余各镇、街道的垃圾全部纳入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焚烧处理。2012年,全市共收集、中转、清运垃圾29.48万吨,焚烧厂处理垃圾 27.83万吨,市外分流1.27万吨。为节约成本,解决垃圾应急处置的需要,于2012年11月重新启用城南垃圾填埋场。
2.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处理积极探索。创建“源头化管理、规范化运输、科技化监控、资源化利用”的建筑垃圾管理新机制,解决城区建筑渣土和泥浆等建筑垃圾处理问题,并取得了较好成绩,实现“建设项目100%管理、运输过程100%监管、建筑渣土100%利用”。2012年,共办理申报建筑垃圾处置的各类工程建设项目77个,已申报渣土86.9万方、泥浆53.7万方,回填14万方。我市工业经济发达,每日产生的鞋业边角废料等工业垃圾近450吨,而垃圾焚烧发电厂目前只能满足处理生活垃圾部分,工业垃圾长期堆积将严重影响我市垃圾处理。因此,我市在建设东部垃圾处理中心时已充分考虑工业垃圾和装潢垃圾处理问题,并积极探索建立工业垃圾处理长效机制。
3.垃圾处理渠道不断拓宽。一是加强对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监管,督促发电厂有序开展垃圾处置工作,确保达到700吨/日的处理规模。二是在保证城南垃圾焚烧发电厂正常运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城南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工程和东部垃圾处理中心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扩容我市垃圾终端处置量。三是与临海、椒江、路桥、玉环等兄弟县(市、区)沟通联系,建立垃圾处理协作机制,向市外分流部分生活垃圾。
4.垃圾处理污染防治有序推进。积极开展市垃圾填埋场、市垃圾焚烧发电厂、箬横垃圾堆埋场和松门垃圾填埋场的次生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市垃圾填埋场达到国家二级无害化处理标准,通过喷洒防臭液、粘土里衬、土工膜隔离等措施,做好防臭、防渗漏工作。市垃圾焚烧发电厂通过无害化等级评定。全市垃圾“日日清”共清扫生活垃圾30.5万吨,全部送市垃圾焚烧发电厂作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启动实施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工作,努力提高源头减量,降低中转、清运、处理等费用。
(三)深化落实,“清洁家园”工作扎实推进
1.加强组织建设,落实人员促推进。把清洁家园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以市委副书记担任组长的“清洁家园”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精干力量加强 “清洁家园” 工作。各镇(街道)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建立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党(工)委副书记具体负责落实的工作机制。全市各村也均明确了一名班子成员主抓清洁家园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网络体系和工作格局。同时,以每300-500名(在册人口数)配备1名保洁员,切实加大保洁队伍的建设力度。目前,全市858个行政村保洁人数达4358人(包含城区环卫一把扫保洁员),每村配比率达到了5.1名保洁员。
2.加强制度建设,落实资金促保障。一是加强资金管理。制定出台了城市管理专项资金管理有关政策,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社区)”活动及其他城市管理项目。二是提高保障水平。2012年市镇两级用于清扫保洁资金达1.31亿元,发放村级保洁员“以奖代补”资金1260万元。保洁员月平均工资上调至1200元(经济发达区域甚至达到1600元以上),补助比例调整为市、镇补助70%以上。三是完善制度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出台“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社区)”工作领导小组、活动实施方案和工作考核办法等文件,有力地推动清洁家园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3.加强监督管理,落实管护促成效。一是实行村级“一记二查三评四考”的公众评议制度。即在各村村部等显要位置设立保洁公示栏,在公示栏内载明保洁员照片、保洁责任、保洁区域、监督人员电话与清扫保洁曝光栏,方便群众监督。二是实行市、镇、村三级监督制度。市级采取专项督查和综合督查、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日常督查,实行挂牌销号、限期整改、差别化抽签检查,确保工作实效。镇(街道)每月对清洁家园工作进行督查排名,实行考核结果与保洁实效挂钩。村一级组织老人协会成员、老干部、老党员等每周开展督查考评,强化一线的督促力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垃圾终端处置形势日趋紧迫。一是生活垃圾处置压力日益增大,目前城南垃圾焚烧发电厂每日接收垃圾量850-900吨,已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二是全市的工业垃圾由各镇、街道自行处理,各地反响比较强烈;三是陈年垃圾、建筑装潢垃圾处理还没有专门的处理场所,有待进一步深化解决。另外,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松门、箬横的垃圾填埋场将相继停止使用,由于没有应急的垃圾堆放场所以及稳定的市外垃圾分流机制,我市垃圾处理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2.垃圾分类处置工作有待推进。我市对生活垃圾分类提倡多年,但效果不佳。全市仅有15%左右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其余垃圾还是没有根据特性分类,采取混合收集和焚烧,原因是群众垃圾分类意识不强,垃圾分类运行机制不够健全,造成垃圾的混合收集和处理,增大了垃圾的运输量和处理量,降低了资源化程度,增加了无害化处置难度,加大了环境污染的潜在风险。
3.环卫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根据《温岭市城乡环卫一体化规划》,中转站方面, 2020年规划数量为48座(中心城区17座),而目前全市已建成24座,其中中心城区为6座(大合山中转站停用)。车辆配备方面,2020年全市需配备机械化清扫车37辆(其中中心城区11辆),目前我市只配置了13辆(其中中心城区9辆)。此外,城区配备的环卫专用清运车19辆、洒水车6辆、垃圾桶6321个、果壳箱1400个等设施也与实际环卫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相对落后的环卫配套设施建设,影响了我市环卫工作的正常开展。
4.环卫经费投入还需加强。一是与周边县市相比环卫经费投入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我市城区市级环卫经费预算投入2672万元,而临海、路桥、椒江环卫经费分别为4300万元、5700万元、8300万元,相比较而言我市的环卫经费存在短缺。二是环卫工人工资较低。我市环卫工人工资为1208元/月,对比临海市的1700元/月、椒江的2250元/月、路桥的2000元/月都差距较大。三是资金不足,环卫管理工作难度大。由于环卫经费短缺,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环卫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环卫管理。总体上讲,我市环卫经费投入不足,束缚了我市环卫事业的发展。
5.环卫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是环卫收费水平不高。尽管2012年实现收费770万元(增长92.5%),但由于环卫收费执法保障不足、收费基础台帐不全,收费人员素质不强、收费标准不统一等原因,城区拒缴少缴环卫费的现象仍有存在。二是村级环卫作业水平有待加强。队伍建设上,保洁员招聘难,平均年龄偏大(55岁至70岁环卫工人约占67%),素质相对较低,作业效率相对不高,保洁员队伍不够稳定;管护制度上,部分村的村规民约操作性欠强;监督力度上,部分村内的监督小组没有真正落实其监督职责。三是城区环卫队伍建设还需加强。由于历史原因,环卫处正式在编人员近一半是原来城关镇土地征用工,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水平不高,对改革环卫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能等创新性工作能力明显不足。随着我市城区保洁范围的不断扩大,急需扩充编制加强环卫管理力量。四是清扫模式落后。目前城区主要以环卫工人为清扫主体,机械化清扫率低,只有22.3%左右,远低于全省60%的标准要求。
三、下阶段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加快我市垃圾终端处置设施的建设,一方面要抓进度、赶时间做好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工程的建设工作,力争今年年底建成投产。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前期准备工作和征地工作,尽快启动建设东部垃圾处理中心,早日满足我市垃圾的处置需求。其次,要加快中转站的整修、升级、改造和新建工作,缓解垃圾中转压力。此外,加快环卫工人宿舍的建设,提高环卫工人住宿条件,增加环卫工人的归属感。
(二)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一是保障环卫经费,逐步提高环卫工人工资,不断优化环卫工人队伍结构,提高环卫作业水平。二是加大环卫作业设施投入,夯实环卫运行基础。三是加大对“一把扫”保洁区域113公里河道保洁资金的投入,按照“定人、定船、定安全”的要求,实行河道保洁市场化运作,提高河道保洁实效。在条件成熟情况下,逐步向全市1708公里的河道推广。2013年财政预算初步估算为4895.97万元,比2012年增加2224万元,大幅增长83.19%。环卫工人工资在1700元/月以上。
(三)进一步强化环卫管理。一要强化规划统筹,在城市建设推进过程中,对环卫基础设施要提前谋划,合理布局。二要完善环卫费征收制度,加快出台环卫收费方案,统一收费标准,明确收费职责,依法进行足额征收。2013年力争实现环卫收费1200万元。三要推进环卫保洁“网格化管理工作”,全面加强清扫保洁、“牛皮癣”整治、环卫收费及环卫执法管理工作,构建市区18小时、街道和农村12小时的保洁网络。四要强化队伍建设,建立考核体系。一方面要加强业务培训,优化队伍结构,打造一支技能过硬、专业精干的环卫队伍。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全市环卫(特别是村级环卫)的考核体系,注重发挥广大村居干部群众在考核监督上的作用,确保考核细化到人,责任层层落实。
(四)进一步完善数字城管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数字化城管平台作用,倾力打造“信息畅通、反馈及时、综合处理、运转高效”的数字城管运行体系。建立以市长为组长、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数字化城市管理领导小组,加强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建设。在细化明确28个成员单位分工和职责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扎实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领导小组工作例会机制和联络人制度,强化部门联动,确保数字城管快速反应,高效有序,推动我市环卫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的快速提升。
(五)进一步加强社会监督与舆论宣传。一要加强社会监督。通过聘请两代表一委员、纪检监察干部、离退休老干部、村(居)干部、新闻工作者、网民代表、群众代表等为环卫监督员,对“清洁家园”和城区环卫保洁情况进行督察、评议,不断促进我市环卫管理水平。今年,将通过微博实时公开我市清洁家园工作动态,每季度的镇(街道)清洁家园督查排名在《温岭日报》进行公布。二要加强舆论宣传。开展“洁净温岭”、“有序城市”等活动。充分发挥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的阵地作用,宣传环卫工人典型事迹,灌输“美好环境,人人有责”意识,大力提升市民爱护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注重清洁家园宣传,印制清洁家园宣传漫画手册,在中小学校开展清洁家园知识宣传,力争把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及无害化处理的知识纳入我市中小学生的地方课程。积极开展清洁家庭、文明户等评创工作,让老、少参与传帮带活动,让全社会一起共创清洁美丽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