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接待制度改革亟需打破“自我监督”的思维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我国在规范公务接待方面,不论是传统观念的转变,还是制度建设的完善,都还要走一段漫长而艰难的路程。 公务接待被视为“保密范围” 截至4月11日,共有35家中央部委公布了部门预算。但从各部委公开的信息来看,并没有涉及公务接待这样的“热点细节”。对于这些部委而言,公务接待显然还属于“保密范围”。 “目前,公务接待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在一些地方,只要领导批准的接待就是‘公务接待’,只要领导签字的发票就可报销。” “上级到下级单位视察,下级到上级单位汇报工作就不少,加上横向交流过于频繁,直接造成了公务接待出现过多过滥的现象。”汪玉凯教授说,“只有先对‘公务’的概念及范畴进行明确,才谈得上制定严格的接待标准,对‘接待’进行规范。” “党政机关适度的公务接待,是开展工作的需要。”汪玉凯教授说,“但是公务接待吃喝之风泛滥,就是严重的腐败问题。” “目前有些地方的公务接待,不但标准混乱,而且范围也不明确。”北京市纪检监察学会副会长任建明教授对记者说,“全国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基本是各地根据当地财政状况而定。至于一顿饭花多少钱,主要由接待单位领导即时拍板。”“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些公务接待,已经演变为用公款为对方的消费相互埋单。” “公务接待消费在不同单位之间的差异很大。”北京一位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干部认为,“在有些地方,公款吃喝已经成为一种交际手段,有些地方甚至用公家的高规格接待,为个人的升迁作铺垫。” 更糟糕的是,在公务接待的“暗箱”下,有些地方和单位,还以接待、住宿补贴和用餐招待开支等各种借口,开假发票套取预算内资金,设立“小金库”,用于请客送礼等等。 “预算外资金”是失控源头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政府预算归一化管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以致大量预算外、制度外资金存在,成为公务接待失控的主要原因”任建明教授指出,“在民主法治健全的国家,政府所有财政收入与支出都是纳人一个统一的正式预算的。” “由于预算外资金的支出,其来源是私下运作的灰色‘小金库’,本身就见不得阳光。”任建明教授认为,“这为财政支出方面的招标、违规包括公务接待方面的招标、违规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监督不到位,是公务接待失控的重要原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关,在监督制止公务接待不正之风方面,应当更有所作为。”汪玉凯教授认为,“但实际情况是,人大在这方面基本是缺位的,并没有建立起必要的监督机制。” 记者调查发现,财务管理手段的落后,也为公务接待腐败提供了便利。特别是电子消费不发达、发票联网核查等技术手段落后,也为个别人多开、虚开发票及用假发票报销等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可能。 打破“自我监督”的思维 从记者采访梳理的对策看,公务接待中的吃喝风并非不治之症,只要做到信息公开,打破“自我监督”的思维,从预算、报销手续、公示等环节入手,加强监管敢于处罚,便可使问题迎刃而解。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张鸣教授认为,“应建立政府行为预算硬约束的制度框架,让人大可以通过预算制约、监督政府开支。”据专家介绍,按国际通行的做法,公务接待消费必须全部纳入预算,并且公开接受媒体、公众的监督,一旦违规,将受严厉的处罚。比如芬兰,上至总理下至普通公务员,一起吃饭的有哪些人,点了什么菜,花了多少钱,都要在网上公开其清单,每位公民都能看得到、查得清。芬兰就曾有一位中央银行高官,在公务接待中不小心上了一道鹅肝,被媒体上网查阅菜单曝光后而下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尹韵公研究员建议,“可从制度上升到法律层面,像治理贪污受贿一样治理公务接待腐败,增加违规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