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加强对教育工作监督的实践探索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对“一府两院”实施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能。教育是民生之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兴则国家兴、百业兴!自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30年来,温岭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对教育工作的监督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多渠道多形式,不断加大监督力度,督促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依法治教、以法兴教,为推进素质教育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一、以开展评议为载体,督促教育部门推进依法治教 2004年4月至11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对市教育局的行政执法评议。2006年上半年,常委会又开展了对包括市教育局局长在内的13位市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述职工作。这二次评议或述职,人大相关工委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无论是方案的拟订,还是组织实施,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评议前,根据评议工作的计划安排,组织力量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多次分析研究,撰写了一份涵盖全市教育工作的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的调查报告。评议中,市教育局班子成员及机关全体干部、各中小学校长等面对面听取人大代表对教育工作的评议意见,代表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气氛热烈。通过评议,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对市教育局2003年以来依法治教、行政执法以及队伍建设等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进行了深入认真的解剖,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评议后,常委会责成相关工委用了一年多时间对市政府及其教育部门落实评议意见情况实行检查监督、跟踪问效,一条一条抓落实,一项一项抓巩固。 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常委会评议意见得到较好落实:一是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贯彻深入开展,增强了全社会教育优先发展意识,教育执法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形成了依法治教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大了执法力度,依法规范办学行为。市实验学校不具备法定的基本办学条件,办学至今一直享受公办学校的待遇,却从未承担过义务教育的职责,全额招收小学、初中择校生,收取高额择校费,对此,人大代表、教育系统内部和社会各界反响强烈。针对这一问题的评议意见提出后,教育局下决心进行整改,将市实验学校和小体校合并异地新建一所温岭市文体实验中心,使违规办学及借用破旧校舍的问题得到认真整改和纠正,新校舍尽快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是狠抓了教师和干部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以《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行为准则,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改革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实行校长任期制,理顺校长管理体制,规范校长的治校行为,促进校长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重视教育局机关的自身建设,树立为基层一线服务的思想,改进工作作风,树立廉洁从政的良好形象。 二、以审议意见为抓手,督促教育部门重视均衡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多种原因,我市的农村教育明显滞后于城区,城乡教育的差距愈来愈大,不少家住农村的学生家长不得不花费巨资让子女进城就读,造成城区学校学生拥挤不堪,而农村学校学生廖廖无几,优秀教师都往城里调动,使农村教育形成恶性循环。对此,各级人大代表和广大人民群众反响强烈,要求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上要有所作为。 常委会针对这一问题,在2006年度工作计划安排时,将农村教育工作列为常委会审议议题。相关工委对全市农村教育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调研,找准农村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调研报告。常委会在审议市政府关于农村教育工作情况的报告后,及时提出四条审议意见:一是科学规划,进一步整合中小学校网布局;二是加大投入,着力提升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三是落实措施,保持农村中小学生源相对稳定;四是完善制度,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为督促抓好常委会审议意见的落实,工委加强联系,跟踪问效,取得一定的成效。一是校网调整成效明显,教育资源逐步整合优化。我市以“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科学布局、提升档次”为目标,稳步撤并了一批“低、小、散”学校。全市小学由原来的221所减少到现在的94所;初中由原来的59所减少到现在的36所;普通高中现有13所,今后将只保留8所(一级重点高中3所、二级重点高中4所、三级重点高中1所)。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市教育局又开展了各级各类示范性学校和重点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活动,首批82所学校结成32个团队。为确保结对帮扶取得成效,建立了团队学校共同发展督导评估制度,评估结果与校长的晋升、晋级和团队学校的物质奖励挂钩。市教育局还相继出台了《进一步做好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工作的意见》、《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城区名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制度》、《农村学校校长上派下挂制度》等,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教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二是调整投入结构,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市财政每年安排3500多万元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以承担因减轻农民负担而停征的农村教育费附加,同时各镇、街道还按比例予以配套,从而使原很不稳定的农村教育费附加成为一笔财政贴补的稳定的教育经费,年年有保障地投入于农村教育。市财政每年还都拨出200万元的财政资金,作为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经费。教育行政部门也都安排专项补助资金,用于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改水改厕”工程、农村完小“四有三化”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及新课改起始年级的教学仪器设施设备的购置。由于投入结构的调整,农村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三是强化政策导向,努力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制订政策控制农村教师进城。针对农村骨干教师大量流失这一情况,温岭市实行了“三控”和“三限”政策,以相对稳定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着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实行“同城待遇”,农村教师享受不低于公务员的增资标准。在原薄弱镇教师享受的每人每月50元的津贴不变的基础上,按照省政府规定要求又对农村教师上浮一档工资津贴。目前正在研究制定教师绩效工资。关注农村教师的身体健康,兑现对教师两年一次的健康检查。 职业技术教育事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常委会于2003年4月对职业技术教育情况进行了审议,作出审议意见,并跟踪监督市政府全面落实审议意见,使全市的职业技术教育软硬件建设不断完善、教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推进了我市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的协调和谐发展。 三、以热点问题为突破口,督促教育部门规范招生行为 温岭是个人口大市,人口密度高。由于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进行的以教师双向聘任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使我市教育资源逐步从农村流向城区,区域教育不均衡状况日益突出。富裕起来的温岭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想方设法让子女进城接受优质教育。前些年,我市初升高人数年均在1.5万人左右。由于初升高考生的录取权部分掌握在校长手中,通过打招呼、托关系进入重点高中的每有发生。高中录取的弹性越大,校长压力也就越大,老百姓怨言也就越多,教育公平、教育和谐受到严重威胁,初升高招生成为人大代表和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解决初升高招生不公、透明度不高的问题,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组织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开展对教育局的行政执法评议和局长述职以及对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提出评议或审议意见,支持、督促教育部门在前几年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全面推行阳光录取。录取的方法就是将重点高中(温岭中学、新河中学、市二中)公费招生计划按一定比例分配至初中各学校。分配的依据为各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得分,再辅以参考中考人数、中考合格率。根据考生填报的志愿按中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一是坚持志愿录取,阳光下操作。2003年,我市开始将省一级重点中学的正取和择校生计划由考生提前填报志愿,由招生办统一录取。实践证明可行后,到2006年,将所有的重点高中的正取和择校生计划全部由考生填报志愿,交由电脑阳光操作,统一录取,学校自主录取的机动指标为零,堵死所有权力、人情关。二是取消“校中校”,指标全透明。2006年,我市将不能完全实现“四独立”的“名校办民校”的授智、明因、宗文3所学校的原定招生计划取消,增加省级重点中学正取名额,使温中、新中、二中3校正取生比上一年增加了495名;温中、新中分配录取比例由上年的85%提高到90%。使重点高中的招生指标大幅度扩张,家长享受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愿望得以满足又不化钱,老百姓非常满意。三是实行政策公示,阳光收费。为了更好地体现招生工作公平、公正,我市从2002年就开始每年编制《中考招生手册》,将我市的招生政策(《实施意见》)、每所高中学校的招生计划、经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报名办法、志愿填报说明、所有高中学校的简介编印成册,在考生报名填报志愿前免费发给考生,人手一册。做到政策透明、招生计划公开、收费标准公布,充分体现考生意愿。通过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实行阳光录取后,老百姓不再东拼西凑拿钱为孩子就学找关系,教育公平、公正得到更好体现,农村生源得到了稳定,社会满意度不断提升,真正达到了家长放心、群众满意、校长无忧的教育和谐环境。 教育事业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始终关注。当前要重点关注并着力研究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不均等、教师收入差距大、外来民工子女入学难、幼儿教育相对滞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进城择校以及变相收费等一些突出问题,促进我市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