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预算公开渐成大势
继广州在网上“晒”政府账本之后,上海也表示将打造“阳光财政”
10月29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陈启伟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上海正积极探索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的方式、范围和形式,全力打造“阳光财政”,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行政区之一。
在此之前,10月23日早上,广州市财政局开全国先河,在广州财政网上公开了114个职能部门的2009年度部门预算,这是中国第一次有市政府部门把全市各部门的预算在网上公开。
近年来,打造“阳光财政”,实现预算公开的呼声日渐高涨,这是社会的共识,也是政府努力的方向。对一个国家来说,预算公开一小步,宪政文明一大步。
据新华社、《南方周末》报道
一个志愿者团队,连年向各个政府提交申请,要求他们公开账本。
今年10月23日,在广州市财政局长的批示下,中国第一次有市政府将全市各部门的预算在网上公开。
向广州提出预算公开申请的李德涛以及他所在的志愿者团队,也曾同时向上海提出申请,但当时上海市财政局答复称,部门预算属“国家机密”,不能公开。
10月29日,上海市政府松口表示,上海正积极探索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的方式、范围和形式,全力打造“阳光财政”。
广州政府部门网上向社会“晒”账本
2009年10月16日下午两点,电话响起,“请问是李先生吗?我是广州市财政局……”
27岁的李德涛是深圳君亮资产管理公司的“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之一。8天前,他通过“广州财政网”向广州市财政局提出在线申请,要求公开广州市2009年本级部门预算。这是他们最新一批提出预算公开申请的33个政府部门中的一个。
来电者客气地说,广州市2009年本级部门预算涉及到114个部门,都公开放到了广州财政网上。李德涛可以从广州财政网站上的“政务公开”下面的“数据统计”一栏里查到相关内容。(http://www.gzfinance.gov.cn/zwgk/sjtj/index.htm)
打开这些文件,熟悉政府预算格式的李德涛发现,这个部门预算文件不仅包含项目支出基本情况,而且还有着详尽的收支预算总表和分列的收入与支出预算总表。“在我所接触到的国内政府预算报告里,无论从规范性还是完备性上看,都堪称名列前茅。”
“这是中国的第一份网上公开的政府预算报告,”“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团队的创始人吴君亮难抑兴奋。一直以来,推动政府预算在网上公开几乎是这个团队的“终极理想”。
不公开有观念差异更有制度惯性
其实,广州财政局早已有了预算公开的打算。该局工作人员庄先生介绍,这正是财政局今年在计划中要做的第二步工作,正好接到了李德涛的申请,便借此机会予以公开。
其实,广东一直在公开部门预算的道路上不断前行。除了财政职能部门的不断开放之外,广州政务环境的整体改变也起了不可忽略的推动作用。
今年广州市的整个政务公开工作力度更大,而且在市委办公厅内专设了政务公开处,负责进行监督处理——广州市的变化使得本来就有着政务公开愿望的市财政局开始有勇气迈出更大的步伐。
志愿者们仍未停步。在他们此次申请的33个部门中,包括15个中央部门及18个地方政府的财政局。截至目前,他们已经成功提交了14份申请,获得正式回复的有上海和广州财政局。已经收到申请回执但未正式回复的有教育部、深圳市宝安区、龙岗区和福田区。
在志愿者们申请及拜访过程中,他们发现,公开预算的观念已经渐成燎原之势——不少接受申请的政府部门负责人私下均十分支持志愿者们的工作,同时对政府预算公开的效果有着清晰的认识。
但是,一旦进入正式申请流程,等待着志愿者们的依然是冰冷坚硬的“不予公开”或“恕不公布”。
志愿者们将原因归结为,这或许不仅来自观念差异,更来自一种巨大的制度惯性。因为预算的公开,前提在于预算本身的规范和完备,要能经受得住公开的审视。对于预算制订水准参与不齐的全国各级政府部门而言,在公开政府预算之前,或许还要更多地补上“规范”这一课。
期盼能有更多的“广州”和“上海”
我国曾经将政府的财政预算决算作为国家秘密。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以列举的方式划定了国家秘密的一些大项,其中第五项是“国家财政计划,国家概算、预算、决算及各种财务机密事项”。
但是,《保密法》于1989年5月1日起施行的时候就明确规定:“1951年6月公布的《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同时废止”。
近年来,打造“阳光财政”,实现预算公开的呼声日渐高涨,也成为政府努力的方向。
2007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决算报告,是需要主动公开的“重点政府信息”,必须向公众彻底开放。2008年5月,《条例》正式实施。
2009年3月20日,国家财政部在官方网站公布了经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9年中央财政预算数据,这是财政部首次在全国人大审议通过预算草案的第一时间将其向社会公开。
公共预算观察者们期盼着,随着有关法规的不断完善,能有越来越多的“广州”和“上海”出现,并且将预算公开延续成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