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浙江省审计部门对省本级及6个市、16个县(市、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开展了同步审计调查。审计发现,办公用房配置超标严重,调查的10家省级单位,有6家单位办公用房配置超过建设标准,其中配置最高的人均拥有办公用房面积220.2平方米。 而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办公室面积标准规定,正部长级别的官员办公室使用面积不能超过54平方米,县长书记不能超过20平方米。其他的分别是:副部42平方米、正司局24平方米、副司(局)级18平方米、处级9平方米、处级以下6平方米。 更早的规定在1999年12月,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 办公面积标准形同虚设 东莞网友 220平方米太小,不能打篮球,踢足球也还差点。 唐山网友 空荡荡的,可以演鬼片喽,会不会瘆得慌? 网友“jchy10000” 原来我被平均的30几平方米在这呀。 绍兴E网论坛“无水” 我的办公室很大,有2000平方米,呵呵,我是守车库的。 网友“我是专家” 办公多配套啊,洗浴睡觉进餐都齐了,还可以免费用电。谁不想去办公啊。 新华网友陈才 据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说,中国公务员的人均办公面积是“世界第一”。要遏制这种现象,就要通过严格预算监督,让广大人民群众监督和约束政府的开销。对每一个纳税人而言,他们有权知道自己缴的钱该不该花、是怎样花的、花在哪里、花了多少、使用效果如何?群众要“看得见”政府如何花钱,“管得住”政府不乱花钱。 新华网椿桦 喊了十来年的办公住房标准,充其量只是一再重申,更像是一种政策示弱。政府办公楼越建越大,越建越豪华的事实,早已将《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羞辱得体无完肤。 百姓无房PK办公房超标 网友 能给我一个平方米也好啊! 网友“吹米见糠” 我们是不吃不喝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购得起房,他们是自己有房,办公房还那么宽敞,没道理啊! 环球网友“添乱” 神州处处见白宫,阜阳白宫、顺德白宫、锦阳白宫……衙门楼是修得越来越辉煌了。 西部网杨鹏杰 限制办公面积,不如限制办公经费;限制办公面积,不如干脆撤销省级以下单位领导的个人办公室,去建立办公大厅,把书记、县长、办公室都放在一个大厅里办公。既能增加办事效率,又能互相监督,防止腐败。为百姓办起事来也可以更加公开、公正、透明。百姓不在意官员有多大办公空间,而在意官员他有没有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博大爱心。 东方网马涤明 如果严格执行办公面积标准,就该将大量富余的办公楼房资源“解放”出来,不论是拍卖后资金上缴国库,还是合理利用满足社会公益、民生需求,比如改造成廉租房、学校、医疗服务设施或为其他公共服务之用,对社会的贡献都将是巨大的。 审计后会被惩处吗 城市晚报评论 要确保办公室面积标准得以执行,靠纪律性与自觉性显然是不成的,相关的监督和问责机制必不可少。一是建立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强化以公众的目光来关注和审视官员的办公室是否超标。二是要通过追究责任人,让官员承担丢官罢职的风险成本。 山西晚报周东飞 规矩要管得住办公楼,关键不在于权力有没有自我克制的高尚道德,而是要依靠外部的制约力量强大到让权力不敢、不能越轨。 新京报周明华 任何一项“国标”,一旦制定了,就得跟进相关的细化配套措施。不然只能有损于制度的权威性与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新民网杨金溪 执行官员“办公用房标准”,必须破“三难”。一是对于已经超过官员“办公用房标准”的应该怎么办?二是对于通过变相手段扩大办公用房标准的应该怎么办?三是对于办公用房标准这样一个好制度应该由谁来具体执行?上述“三难”不破,“办公用房标准”极有可能成为一纸空文。 人均220m2办公面积 是怎样炼成的 2008年度,浙江省审计机关在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状况审计调查中发现,一省级单位配置最高的人均办公面积超过220平方米。(9月25日《东方早报》) 说中国的公务员工作得很舒服,或许不是很准确,但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就拿办公环境来说,用电是一般市民的十几二十倍;人均纸张耗费量,是部分发达国家的10倍,且每年仍以10%的速度递增;人均办公面积虽没有权威的调查数据,但据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说,是“世界第一”。就此,他还表示,国家机关人均办公面积到底应该是多少,包括办公用具是什么标准,都应该制定标准。 其实,标准不是没有,早在1999年12月21日,《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就已经颁布实施,该标准除了规定各级别官员办公室使用面积的上限,比如正部长级别的官员办公室使用面积不能超过54平方米、县长书记的不能超过20平方米等,还分别规定了各级别单位办公室的人均使用面积,甚至对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的装修标准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现实中,这些标准却常常成为一纸空文。 数字不能说明一切,但起码能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目前的行政成本过高。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建豪华办公楼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在这类事件中,办公面积超标往往不过是问题的九牛一毛。 要遏制这一现象,只能严格预算监督。原中央纪委书记刘锡荣在总结反腐经验时曾说,“每一笔钱都应该进预算,违反的话就要追究,如果很多钱不列入预算,怎么监督?”正所谓“谁掌握着财政的主导权,谁就决定着财政最终的归属”,每年我国各级财政预决算报告中,行政成本不断攀升,“三公消费”屡创新高,显然与纳税人对财政主导权的缺位不无关系。因此,我们既要实现财政公开,也要加强预算监督,让群众“看得见”政府如何花钱,“管得住”政府不乱花钱。(北京青年报:陈才) “人均办公面积”为何能屡创新纪录 上半年,浙江省审计部门对省本级及6个市、16个县(市、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开展了同步审计调查。审计发现,办公用房配置超标严重,调查的10家省级单位,有6家单位办公用房配置超过建设标准,其中配置最高的人均拥有办公用房面积220.2平方米。(《新京报》9月26日) 人均办公面积更是达到了 200多平米。如此面积,简直相当于每位职员都占据了一栋跃层豪宅。相形之下,公司白领们每人一个小格间,至多个把平方的办公空间,实在是太过寒碜;即便是拥有独立办公室的领导,也同样要自惭形秽。 假如是一家私营企业,经营业绩确实不错,企业盈利也相当可观,那么正所谓我的资金我做主,出于企业发展的考量,盖一栋相对超前一些的办公大楼,要说也无可厚非。不过,当同样的情形发生在作为国家行政事业单位身上时,却绝非天经地义。 首先,作为行政办事机构,并没有办公面积方面的特殊需求。此外,作为公务部门,也不会如同企业般扩张机构和人员的预期,因此,为将来的发展预留空间的所谓前瞻性,也同样站不住脚。 不难看出,与其说人均办公面积更是达到了 200多平米是由工作需求催生,倒不如说是由不受限权力所一手打造的,更与当下各级各类公务机关大兴土木的氛围不无关系。现实中,县政府大楼令白宫汗颜,市政府大楼盖成地标建筑的不在少数,至于各类公务机关的豪华办公大楼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次第而起。于是,既然上级盖得,既然兄弟部门盖得,咱当然没有道理落后,而应迎头赶上才是,至于是否有此需求,则根本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列。 而按照道理,公务机关固然有行政权力,但却并非独立的经济体,更不应该有支配资金的权力才是,公务机关的资金来自财政,每一分开支都应该通过审计才是,能否盖新办公大楼,以及盖如何规模、耗资几何的办公大楼,也都需经过纳税人的同意才行,而不能由权力机关自己说了算。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均办公面积更是达到了200多平米不过是权力失控的又一范本罢了。而只要权力一日不受限,人均办公面积继续创造纪录,恐怕还有可能。
中国公务员人均办公面积"世界第一"!
2008年度,浙江省审计机关对4437个单位进行了审计和审计调查,查出违规金额129.3亿元。在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状况审计调查中发现,一省级单位配置最高的人均办公面积超过220平方米。 据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说,中国公务员的人均办公面积是“世界第一”。他认为,国家机关每人到底应该有多少办公面积,包括办公用具是什么标准,都应该制定标准。其实,标准不是没有,早在1999年12月21日,《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就已经颁布实施,该标准共七章四十四条,除了规定各级别官员办公室使用面积的上限,还分别规定了各级别单位办公室的人均使用面积,甚至有一个附表,对于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的装修标准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但在落实过程中却成了一纸空文。不要说办公面积,许多省市制订的住房困难户标准,低于人均8平方米。且不与一般百姓比,根据规定,正部长级别的官员办公室使用面积不能超过54平方米,县长书记不能超过20平方米,但现实中有多少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严格遵守这一标准呢? 数字不能代表一切,但起码能说明我国目前的行政成本过高。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建豪华办公楼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早已为公众所诟病,面积超标,不过是行政成本过高原因之一。要遏制这一现象,就要通过严格预算监督,让广大人民群众监督和约束政府的开销。对每一个纳税人而言,他们有权知道自己缴的钱该不该花、是怎样花的、花在哪里、花了多少、使用效果如何? 这一切需要从监督政府预算做起,如果让花钱的政府掌握公共财政的主导权,而不受来自民众的监督,财政分配必然倾向于政府自身。每年我国各级财政预决算报告中,行政成本不断攀升,“三公消费”屡创新高,显然与纳税人对财政主导权的缺位不无关系。 据报载,在香港年度财政预算案材料中,预算案详细、清晰,有些部门的开支细到添置桌椅。可见,要遏制包括建豪华办公楼、公务员办公面积超标等现象在内的不合理开支,就必须实现财政公开,将政府的各类账本公之于众;同时加强对政府财政预算的把关,使群众“看得见”政府如何花钱,“管得住”政府不乱花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