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风采]“平安水鬼”——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郭文标的故事
王军波 本网特约记者 张敏 吴敏力 /文
郭文标是温岭最早用手机的渔民之一。1993年,他买了第一部大哥大,花了整整4000多块钱。因为找他帮忙的人太多,不得不掏出小半年的收入配上这个新鲜玩意。
现在,郭文标用的又是市面上“最便宜的手机”:250块钱一部的诺基亚。因为“手机掉得太多、坏得太快,便宜点用起来才不心疼。”
粗略估算,十多年里他起码换过50多部手机。光在今年,攥在手里的就已经是第六部了,选诺基亚,是感觉通话质量不错,经摔。即使这样,“家里还有另一部备份机呢”。
50多部手机大都是这样牺牲掉的:
——掉到水里。救人时事发太突然,来不及搁下身上的东西;
——被浪打湿。海上风浪太大,包上塑料袋又怕听不清呼叫;
——打得发烫,最后坏掉。和他同在杭州开会的一位代表感动地说,和他睡一个房间简直是遭罪,最忙的时候深更半夜会来十几通电话,几个小时都挂不下来,又是指挥,又是协调。
对渔民们来说,郭文标的手机,就是渔区的110。随便找上温岭哪条渔船,肯定有人能给你背出郭文标的号码:13505861060。
甚至更远的山东、福建等地的渔民,在附近海域遇到麻烦时,也会千方百计找到这个号码。每年,郭文标光话费就得花出去上万元。
“这个号码是救命的号码,给一百万也不卖。”他说。30年来,郭文标从海里救起了130多个落水者,打捞了无数具尸体。只要落水者被发现时还活着,他从没失过一次手。
13岁就救过人,“水鬼”的功夫听起来像传奇
郭文标第一次救人,是在13岁那年。
一次退潮时,郭文标和父亲同十几个大人一起把船拉到沙滩上,因为船多,大家排着队,60多岁的老渔民没站稳,一下子从甲板上掉进海里。
老人不会游泳!看到他在水里挣扎,郭文标一个猛子往水里扎。在冰冷的海水里,郭文标使出吃奶的力气托住老人,才把他带到了沙滩上。
郭文标成名后,不少记者都问,一个13岁的小孩怎么可能救得上一个大人。但是当地渔民却一点也不奇怪。“郭文标的水性,苦出来的。”和他一起长大的毛礼荣说,郭文标5岁时起就在水里扑腾了。那时家里穷,衣服金贵,穿不起内衣裤,又不好意思光着身子,结果他直接套上帆布衣下海。帆布料本来就厚重,浸水后就更沉了,加上卷了泥沙在里面,“等于背着个沙袋练游泳,你说能不厉害嘛。” 小文标的水性和助人为乐让在场的大人们赞不绝口。从此以后,郭文标与救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13岁到42岁,经历了30载的海上救援生活。无数次与大风大浪搏击,无数次海里逃生和救援的经验,让这个石塘汉子练就了与海共舞的真本事,“水鬼”的名声就这样传开了。
——为了排险,他可以在海里待上两天两夜,一口气憋着下水,能在水下呆上5分钟;
——他可以扛着锚钉在海底走上几百米,一个猛子从躺在水底的钢管的这头穿到那头;
——他的胸中有一幅详细的海图,只要求救者报出经纬度,他就知道具体的方位、那里的水流情况及需要绕过哪些暗礁。
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也给郭文标全身上下留下了不少疤痕。他的肤色因长年暴晒而黝黑,十指因长期浸泡在水中,比一般人要粗上一倍。
郭文标的一天也有24个小时,但他不知道怎么来安排这其中的分分秒秒,哪怕是最平常的吃饭和睡觉时间。好几次打电话预约采访,他也只能说:“你来了再看罢”。因为遇险者随时都会打求助电话进来,无论严寒的冬夜,也无论酷热的夏午。
一接到求助电话,郭文标就会像听到冲锋号的战士冲上战场。“只要我有能力去帮,我就要去救,哪怕是去最危险的地方。”这是郭文标经常说的一句话。“因为别人找我只有一次,而且人命关天,我不去心里不安。”
第一次站到聚光灯下:那次出海他差点翻船
这些惊险经历和古道热肠的故事常常只在渔民间口耳相传,郭文标也从没以此炫耀。一直到2005年8月,强台风“麦莎”来袭,云集石塘的媒体意外地记录到了他救人的经过。郭文标的名字这才广为传播开来。此后各路媒体密集跟进,甚至连央视《焦点访谈》后来都在春节为他制作过特别节目。
这年8月6日,9号台风“麦莎”袭击石塘渔区,狂风肆虐,海浪发威,港内的几个养殖鱼排锚绳也被冲散。养殖户为了挽回经济损失,几次想冒着生命危险下海加固鱼排,都被人劝住。不料,到晚上7时,一名不甘心的养殖户还是带了3名小工偷偷地潜回养殖区。
一个小时过去,两个小时过去,还是不见老公回来,养殖户的老婆急得拿起了电话。“文标,求求你,救救我老公。”接到电话时,台风已经登陆,不说海面上翻腾的巨浪,就是岸上肆虐的狂风都让人站不住脚。
没有时间犹豫,郭文标叫上自己的叔叔,很快走出家门。
狂风巨浪让驾驶机帆船的郭文标吃足了苦头。狂风巨浪把小船掀得东倒西歪,根本把不住方向,平常10分钟的路程,郭文标足足开了40分钟,终于在当地小门口一带海域的礁石上找到了4个人。
刚要调转船头靠近救人,“啪”的一声,一个巨浪冲来,将郭文标的船头掀了起来。“不好,船要翻了。”此时的船,几乎贴着洋面竖了起来。郭文标双手紧紧抓住船舷,闭上了眼睛。“当时心里就一个念头,我要完了,我要完了,人也救不成了。”生死之际的郭文标,心里头惦记的还是救人。
所幸巨浪过后有一个短暂的平静,船恢复了原状,缓过神来的郭文标赶忙向礁石上的4人打出灯语,引着他们泅到相对平静的水域,然后将人救上。
历经辛苦把船驶回,岸上的人们和摄像机一下子围了上来。拨开被水打湿覆盖在眼睛上的头发,郭文标看到的是老婆红肿的眼睛,看到的是抱头痛哭的养殖户夫妇,看到的是周遭人钦佩、心疼的眼神。“回来了。”当郭文标嘶哑地吐出这四个字的时候,不少人流下了眼泪。
最多的一次,救了17个人和一条船
有一次,郭文标一夜就救上了11个人。
那是2000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一艘渡船撞上了礁石,船上11人转移到礁石上,但海水很快漫过众人腰际。
“这时,一个巨浪打过来,把我儿子冲进海里,紧接着,又一个浪把他推到岩石上。”9年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40多岁的郭春娥仍心有余悸,“慌乱中,我想起‘水鬼’,就赶紧叫大家想办法联系他。”
恰好外甥带了手机,很快拨通了那个熟悉的号码。郭文标刚出海作业回家,但他还是迅速驾船赶到出事现场。当“水鬼”用探照灯照到他们时,海水已经淹过了他们的大腿。
“浪很大,三个浪过来,我的船就向前冲了500多米。”郭文标说,他到达时现场很乱,转移到自己船上一数,才知道有11个人,两个男青年,其他都是小孩和妇女。
但那还不是最多的。
2003年11月23日,闽连渔3511号在钓浜龙鼻头海域触礁,船上17名船员生命岌岌可危,也是郭文标把他们挨个拉上了自己的船。
面对进水的船只,船员们抱头痛哭,毕竟数百万的大船也是他们的身家性命,同样是渔民,郭文标理解他们的心情。他爬上出事渔船的甲板,砍掉系在船舷两侧的防碰撞轮胎,用缆索连上自己的船,当机立断,从暗礁密布的石板门航道抄近路拖船返航。
艺高胆大的郭文标就这样拖着满船人的希望完成了在当地人看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由于节省了近40分钟航程,在被损渔船即将沉没的刹那提前抢滩搁浅。
福建船老大拿出船上的所有3万元多现金感谢郭文标,他谢绝了。
“说实话,我们也要吃饭,也想挣钱。”郭文标说,现在每年光维护更新潜水设备就得七八万元,还雇着这么多小工,靠着帮人解叶子和在海底捞废铜烂铁卖钱,支撑起来真是有点吃力,但是解人家危难后收钱的事情,他从来没做过。
“人家都落难了,怎么还好意思收钱呢?”郭文标说。
最感动的一刻:对讲机呼唤出爱的同心圆
为什么要坚持做“傻事”?郭文标有自己的想法:“我帮到了别人,别人会记在心里,以后看到有人遇险,也会去帮忙,这样海上大家就会互助。”
这片民风本就淳朴的渔区没有让郭文标失望。去年的一次救援行动,更是让他特别兴奋。
2008年3月3日,一条渔船在石塘钓浜海域漏水,船上22名船员性命危在旦夕。
当郭文标接到求救电话时,他正在遥远的海域作业。怎么办?救人如救火,自己距离出事地点这么远,赶过去恐怕来不及。郭文标马上拿起了对讲机。
一边调转船头,开足马力赶往出事地点,一边打开对讲机。“我是郭文标,在钓浜附近作业的渔船请注意,有船遇险,快去救人。”话音落下,对讲机的另一端却寂然无声。郭文标咬咬牙,换了一个频道,继续喊话。“船上的对讲机有1000个频道,我当时打算在每一个频道都喊一遍,总会有应答的人。”
“是‘水鬼’吗,我的船在钓浜附近,马上赶去救人。”奇迹出现了,对讲机里传来第一个声音。
“是‘水鬼’!我现在正在赶往钓浜的途中。”第二个声音也出现了。
“收到,马上赶过去。”紧接着,是第三个、第四个声音响起。
“收到!”
“收到!”
……
突然间,对讲机里的声音热闹了起来,收到消息的船只纷纷从各处海域向钓浜汇集。
“钓浜有船遇险,大家快去救援。”这个声音从郭文标的船上传出,传到附近的船只,再从附近的船只,传到更远的船只,犹如水波一般,一圈圈向外荡漾开来。
等到郭文标赶到现场的时候,几十艘船围绕着失事船只,排成一圈又一圈的同心圆。22名船员已被悉数救起。
“‘水鬼’,这次你来晚了,这些人我们帮你救起来了,一个不少。”听到对讲机里传来的调侃,郭文标说自己觉得很温暖。
|
一般被救的人,事后大多会送点面条、酒之类的东西感谢郭文标,但他通常采取的方法是,主动与被救者保持距离,也希望被救者能忘记自己。“谁都不愿意生活在对悲剧的回忆中,他们不应该被打扰。”
而对于那些在海难中失去生命的渔民,郭文标总是深怀惋惜乃至尊敬。“渔民们生死之间就隔着一层船板,不容易。”所以,即便是当地最忌讳的打捞遗体,求到头上,他也会去帮忙。
让他欣慰的是,这些年条件好了,他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了。
1985年,郭文标花了1万多元买进了全套潜水设备;2000年以后,他又自筹12余万元,把两条木壳船换成了钢质小艇。后来,他干脆在一条钢质小艇上安装了几万元的消防、潜水设备,用作港口义务救助船。
前年,郭文标花费22万元购买了一条钢质机帆船,船上配置了两台发动机,这下,他可以开得更远了。
但,经常到外海去救人,经受大风大浪,机帆船如今显得力不从心了。去年开始,郭文标一直在筹钱造一条38米长的大船。“大船上能放一些医疗设备,出海多载几名医务人员,人救起之后可以及时抢救,这样就不用担心在送医途中出事了。”
今年国庆,这条大船终于落水了。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郭文标现在又在为救助站的事情忙活。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小的,办一个救助站可以救更多的人。”救助站的地址已经选好了,就在石塘码头边上,方便随时出海救人。但是资金、人员还是个大问题,不过郭文标相信,好事情总是会得到各方支持的。
在水底钻了几十年,带来浑身的伤痛不说,郭文标感觉自己人也变得更加健忘,说了东忘了西。朋友毛礼荣告诉记者,按照国家给专业潜水员制定的要求,潜水超过10米要进高压氧舱,连续工作10天还得休息半个月,“他呢,我看能消停一两天就算不错了,这样高强度的做事,也不知道还能撑几年。”
郭文标的回答是:就做到我做不了时为止。而且,外甥他们不也开始跟着帮忙、打下手了么。
他给自己18岁的儿子起名叫郭靖。那年金庸剧热播,于是用了这个大侠的名字。还有,“教书先生说,靖,就是平安的意思。我们也希望海上永远平平安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