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温岭市200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08-08-01    来源:温岭市人大常委会    作者:温岭市人大常委会    阅读次数:

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颜士平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东西并进、整体跃升”发展战略,以“创业服务年、创新推进年”活动为载体,认真实施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深入推进“三个温岭”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主要指标执行完成情况见下表。

注: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2008全年

2008上半年

备注

计划

增长%

实绩

完成率%

增长%

1、生产总值

亿元

478.2

13

204.3

42.7

11.1

 

其中:第一产业

亿元

33.4

0.5

10.7

32

0.4

 

第二产业

亿元

256.2

13

103.9

40.6

11

 

其中:工 业

亿元

238

13

96.1

40.4

10.6

 

建筑业

亿元

18.2

12.7

7.8

42.9

17.1

 

第三产业

亿元

188.6

15

89.7

47.6

12.6

 

2、财政总收入

亿元

47.8

14

24.5

51.3

17.4

 

  其中: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23.3

14

12.1

51.9

22.9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66.5

16

81.6

49

18.6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69

15

69.9

41.4

24

 

其中:工业性投资

亿元

96.4

16

34.9

36.2

14.4

 

5、自营出口

亿美元

21.8

20

10.6

48.6

25.8

 

6、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亿元

763.3

25

280.7

36.8

20.4

 

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4000

7.5

13289

55.4

8.1

 

8、农民人均纯收入

10069

7.5

 

 

 

 

9、粮食总产量

万吨

15.7

 

 

 

 

 

10、城镇登记失业率

%

4以内

 

3.4

 

 

 

11、人口自然增长率

6以内

 

 

 

 

 

12、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

吨标煤/万元

-4.5

 

 

 

 

13、化学需氧量

3572.2

-4

 

 

-3.96

 

14、二氧化硫排放量

407.5

-3.2

 

 

-4.42

 

15、社会保障覆盖率

%

81

 

68.3

 

 

 

16、研究和开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

%

1.68

 

 

 

 

 

17、每千人医生数

2

 

 

 

 

 

18、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

72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经济运行比较平稳。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4.3亿元,同比增长11.1%,高台州市平均增幅1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0.4%11%12.6%。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实现财政总收入24.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1亿元,分别增长17.4%22.9%企业效益逐步回升。工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221.8分,居台州市第二位。产销衔接良好,但“赢利危机”显现。规模工业产销率达97.6%,今年以来一直高位运行,表明经济趋紧,企业越来越趋向“以销定产”;规模上企业实现利税22.2亿元,同比增长3.2%,利润12.6亿元,同比下降4.8%

(二)发展方式积极转变。集约发展步伐加快。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经济开发区生态化改造规划编制完成并上报审批,东海塘风力发电等2个项目列入省循环经济重点项目,规模上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0582吨标准煤,同比下降7.9%。“零地”技改大力推进。190多家企业完成厂房加层和扩建投入2.7亿元,增长75.3%,增加了近50万平方米的发展空间,节约用地600多亩。建成工业标准厂房8.6万平方米,完成年度计划的53.8%。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组织实施省级新产品72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9项。高新技术型企业实现产值64.8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23.1%,增长26.1%,比全市增幅高出5.7个百分点。深化科技交流,成功举办上海高校温岭科技成果洽谈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个,获“中国鞋业名城”称号。

(三)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平稳。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8亿元,可比价增长0.4%。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早稻面积6.5万亩,增长9.8%。畜牧业生产势头良好,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5.6%3.7%16.7%,生猪生产恢复,出栏量增长5.4%。新增农业龙头企业8家。开展“万元田”示范工程建设,推广“万元田”种植面积5.2万亩。举办首届“乡村旅游节”。海洋渔业经济稳步发展。实现水产品总产量14.2万吨,下降1.4%,实现渔业产值11.7亿元,下降0.8%。工业经济克难而进。规模工业实现产值280.7亿元,增长20.4%,扭转年初下滑趋势。重工业支撑作用明显,产值153.2亿元,增长25.2%,快轻工业10个百分点。主导行业发展不均衡,汽摩配、泵与电机、金属制品、船舶修造等行业实现产值68.4亿元、45.4亿元、16.5亿元、22.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6%25.5%12.5%36.9%,形势较好,但鞋帽服装、水产食品、新型建材等行业发展不尽人意。沿海产业带建设不断推进。经济开发区、温岭工业园区、东部产业集聚区三地新开发面积36.6公顷,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1亿元,新开工企业13家,工业企业销售收入65.9亿元。建筑业发展态势良好。实现产值123.6亿元,增长38.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069万平方米,增长37.6%。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实现三产增加值89.7亿元,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6亿元,增长18.6%。汽车销售良好,零售额4.7亿元,增长17.3%。住宿餐饮快速增长,营业额8.6亿元,增长24.4%。接待游客23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1亿元,分别增长5.9%5.8%。房地产市场运行平稳,全部房地产投资15亿元,增长36.6%,比一季度提高8.9个百分点。金融运行稳健。截至6月底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44.3亿元,新增45.7亿元,增长18.2%,同比多增4.3亿元;贷款余额312.1亿元,新增25.8亿元,增长10.7%,同比少增21.1亿元。启动市物流中心、会展中心、锦屏新天地、新城区餐饮一条街、汽车“4S”店集聚区建设前期工作。

(四)重点建设进展较好。投资稳步增长。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9亿元,增长24%,其中工业性投资34.9亿元,增长14.4%。重点工程有序推进。全市48项重点工程上半年完成投资24.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47.3%,其中省地两级13项重点项目完成年度计划的72.2%。续建项目进展基本顺利。石松一级公路和76省道复线着手路面浇注,进展良好。甬台温铁路温岭段完成土建形象进度96%。铁路站场建设全面启动。开元山庄一期已基本完成,二期主体工程开始施工。220KV温峤变一期投运。总部经济10幢大楼已经有8幢进入紧张的基础施工和前期准备,总体进展比较顺利。时代广场、农村合作银行综合大楼主体结顶。九龙大酒店主楼已进入装饰阶段。塔山公园基本完工。龙门港工程开工建设。前期工作成效明显。担屿围涂、金清新闸二期等8个项目列入省重点建设A类项目,白龙潭水库等3个项目列入省重点建设预安排项目,可争取解决用地指标近650亩。104国道路桥桐屿至温岭泽国改建工程、104国道温岭市大溪段改建工程项目建议书已经省发改委批准。温岭新港区开发步伐加快,与宁波港务集团签订了合作意向书。九龙汇滞洪区一期工程、甬台温铁路温岭机电物资专用线工程、南海塘围涂工程等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五)改革开放稳步推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积极推进温岭宾馆、盐务局、建筑设计院等改制工作。公共卫生中心、青商大厦等6个项目积极推行代建制。加快中心镇建设步伐,基本完成全市3个省级中心镇规划编制工作。政策性农业保险和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进展良好,全市共办理农险业务1377笔,总保费387万元,农房险业务31.1万户,总保费466.5万元。对外贸易稳步发展。自营出口总额10.6亿美元,增长25.8%。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41.6%21.9%,出口额占到自营出口总量的61.2%。船舶行业出口成为新的亮点,出口额达3488万美元。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21家。新兴市场开拓力度加大,同16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商品进出口业务。利用外资较快增长。实现合同外资2743万美元,增长332%,实际外资2548万美元,增长353.4%。外经合作步伐加快,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2个。接轨上海等国内合作交流深入开展。

(六)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89元,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6430元,增长13.9%。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同比分别增长5.1%26.5%。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3.4%。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至6月底,新增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参保分别为5770人、5887人、38120人、5209人,新增被征地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障2616人。

(七)统筹发展力度加大。城乡统筹积极推进。启动第一批33个小康示范村、65个达标村建设。完成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10277人。在城北、大溪、温峤等镇(街道)启动城乡环卫一体化规范建设试点。城防工程东月河横湖桥河段整治工程开工建设。坦龙线完成工程形象进度70%。改造民间危桥51座。长潭引水温岭配水工程投运,已向城区、松门、石塘等地供水。台州二期供水泽国加压泵站及管网工程开工建设,湖漫水库水源保护工程完成招投标即将动工建设。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深入推进新农村教育,高考上线率达79.5%,再次名列台州前列。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王伯敏艺术史学馆建设进展顺利,《大奏鼓》被公布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力防控手足口病疫情,农民健康工程深入推进,农医保参保率达95.6%。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面启动城乡污水处理三年行动计划,坞根、大溪等镇级污水厂进展较好。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污染源普查工作稳步推进。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分别达3.96%4.42%

二、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今年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应清醒地看到一些趋势性、苗头性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和认真解决。一是经济增长趋缓。上半年生产总值增幅距计划目标1.9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下降2.3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7.8个百分点。二是投资增幅回落。投资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7.9个百分点,一方面工业投资低迷,仅增长14.4%,比去年同期回落15.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新开工项目不足,今年列入市级重点工程的18个新开工项目中至今还有11个未开工,全市各类项目开工率为52.1%。三是出口压力增大。受美国次贷危机以及人民币加速升值等影响,自营出口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11.5个百分点,其中占全市出口总额30%的鞋类产品出口增幅同比回落23.7个百分点,原先有出口实绩的企业中有49家为零出口。四是企业成本急增。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今年以来,我市一些龙头企业遭遇资金链断裂,且企业之间相互担保,“多米诺骨牌”效应随时可能发生,不少企业被迫转向利率数倍于银行的民间借贷。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我市企业工人月工资普遍上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加剧了工业产品“高进低出”的态势。同时企业的用地成本和节能环保成本也在不断提高。受各项增本减利因素的综合影响,企业生产经营难度明显加大,横峰等地鞋类企业近三分之一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五是社会民生仍需关注。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环保问题亟需继续高度重视,社会治安、安全生产、信访工作等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任重道远。

三、完成年度计划的措施

为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我们将始终坚持“两创”战略,深入推进“三个温岭”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下半年努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需求支撑,促进经济平稳协调。

保持投资适度增长。以“两年”活动为抓手,加快重点区块和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西部铁路站场区块、城市新区、温岭工业园区、东部产业集聚区等开发,力抓城市商务核心区、九龙湖、与正大合作的东海塘南片等区块内大项目,以此带动整个区域的联动发展。尽快开工建设一批新项目。对市人代会确定的还未开工的11个新开工项目作好对口衔接,进行全程跟踪,以倒计时形式,督促帮助项目业主单位尽快开工,力争早日释放投资量。加强项目资金保障,择时举办银行与项目对接洽谈会。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园区配套招商等,紧盯世界500强企业,着力引进高技术、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投资项目,提高招商质量和层次。加强对重大引进项目的跟踪协调和服务,促其尽快落地开工,投产见效。继续深化项目前期工作。强化市级相关部门协调沟通,提高审批效率,保证前期工作深度。全面启动“十一五”期间所有实施项目的前期工作,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在投资和扶持方面的新趋向、新要求,对接和编制好省重大项目“三个千亿”工程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的项目。改善项目推进环境。以抓项目开工、抓项目进度、抓项目竣工为落脚点,择时开展难点项目重点突破行动现场会等系列助推活动。

提高对外贸易质量。顺应政策调整的调控作用,优化外贸出口结构,降低资源性、高能耗、低端产品的出口,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品牌产品出口,促进我市产业的退劣进优和结构提升。建好加工贸易促进中心,增加紧缺性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建厂,充分享受投资地国家的优惠政策,规避国内宏观政策调控和国外贸易壁垒的影响。加强对出口企业的指导服务支持,引导企业争取海外美元贷款、“非美元结算”等方式抵冲汇率风险。健全政府部门、商会和企业的联动机制,加大对出口企业在品牌建设、商标注册、境外参展、收购国际品牌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及时提供信息指导和风险管理辅导,有效应对和防范各类贸易摩擦、贸易壁垒和汇率风险。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完善消费网络和平台。继续推进商业街等核心商圈建设,积极完善农村商业网点。促进消费升级。合理引导汽车、住房等消费,扩大文化、旅游等服务性消费,进一步发展信用消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二)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认真落实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争取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列入省试点。提升服务业项目运作能力,强势推进装饰材料市场、农贸城、温西工量刃具交易中心等一批支撑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项目。争取启动汽车“4S”店一条街、特色餐饮街区建设,加大市物流中心、服务业大厦前期工作力度。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商贸市场、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创意经济等都市型经济业态。推动重点旅游区块建设,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健全考核、统计等工作机制。

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树立“关注企业就是关注民生”的理念。开展“政企联动、攻坚克难”服务企业活动,推进领导联系企业、“百名科(室)长进企业”等服务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确保相关优惠政策兑现,在科学合理的条件下简化申领程序,真正发挥出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加强与企业沟通,掌握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状况,对出现经营困难的优质企业必要时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政策。努力搭建融资平台,促进银企对话,积极推出适宜的融资产品,协调银行在利率上下浮动区间确定较为合理合情的贷款利率。按照上级要求成立中小企业贷款公司,努力规范民间融资行为。针对成长潜力较好的行业、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争取设立激励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促使企业争创先进,以点带面,在全社会形成大兴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鼓励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利用资本市场资源解决发展资金问题,重点帮助爱仕达、万全信号等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切实加强对《劳动合同法》等新情况、新政策的指导和政策应对。进一步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前置条件设置注重向内涵投入的工业项目倾斜。在生产用电上,保障工业企业有序用电。大力培育科技型、创新型和成长型企业,推进东南工业集聚区高新科技生态园上海万德永磁直趋风力发电、上海仪电太阳能薄膜电池等项目建设进程。合力抓好温岭市2008年度新兴产业项目计划,使之成为今后几年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把“零地”技改作为“亩产论英雄”的主抓手,实施“零地”技改“555”行动计划,以此搭建“内生温岭”建设的主平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吸引各类创新人才来我市创业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落实农业生产直补政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以水库除险加固、标准海塘、电力、通讯、水利等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强塘固房”工程。出台金融服务“三农”政策。编制《温岭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大力推进滨海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进程。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效、品牌、科技农业,深入实施“万元田”计划。加强粮食、蔬菜、生猪等基地生产,稳定粮油等重要商品储备。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积极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稳步提升渔区经济。推进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扩面工作。 

(三)加大统筹力度,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促进城乡协调。深入推进石松一级公路、76省道复线城南段、西环路四期等工程,加快启动和推进铁路站场、新客运中心、大溪客运站和松门客运站建设,稳步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推进海水淡化工程,加快白龙潭水库、梅溪水库前期工作进程,努力解决群众“饮水难”问题。继续加快电网工程建设进度。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村村新”工程菜单式建设项目。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增强农民就业和创业能力。加快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提高城乡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增强民营经济创新活力,争取落实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试点项目。积极开展新一轮强县扩权争取工作。

全力支援四川抗震救灾。扎实做好支援青川县木鱼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出台并组织实施援建方案,编制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上级要求每年保证百分之一的地方财政支援灾区恢复重建,同时,在人员选派、物资救助、智力支持等方面予以援助。

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淘汰不符合国家能耗标准的落后设备和装置,实施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从源头上抑制高能耗项目盲目扩张。加快推进坞根、大溪、泽国、滨海、松门和上马工业集聚区块污水处理厂启动建设,全面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完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统计和监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和区域减排检查监督。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经济“555行动计划”,年内争取新增清洁生产企业20家,抓好列入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的组织实施,加大宣传力度,使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深入人心,并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四)保障市场供应,确保物价基本稳定。

保障市场供应。加大对“菜篮子”产品生产的扶持力度,增强货源运输调度能力,落实主要农副产品运输收费减免政策,扩大绿色通道范围。加强价格监管。严格控制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调整。对粮食、食用植物油、猪肉、液化石油气等重要商品依法实施价格干预措施,防止价格过快上涨。严厉打击经营者囤积居奇、变相涨价等价格违法行为,维护市场价格秩序。近期重点加强对汽油、柴油调价后价格监控,防治“搭车涨价”。完善价格监测预警制度,引导舆论导向,稳定群众心理预期。研究建立城乡低保水平与价格联动变化的机制,确保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造成大的影响,保持稳定的即期消费能力。

(五)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认真组织实施好“千人支教大行动”,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争创国家级优秀中职学校和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加强城乡基层公共卫生网络建设,扩大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继续加强重点传染病、职业病的防控力度。积极抓好以迎奥运为主题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快博物馆、新文化馆、新图书馆建设前期工作。大力推进主城区及重点集镇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参加台州市三届运动会。以构筑长效帮困机制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认真实施“低收入农民奔小康”工程。加强养老保险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居民住院医疗保障制度。继续加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体系和机制建设。深入推进“平安温岭”建设,畅通信访渠道,开展市领导大接访活动,加强食品、药品、道路运输、海洋渔业等领域的安全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着力维护奥运会等重大节庆活动期间的社会政治稳定。

 

OO八年七月三十日

 
设为收藏】【打印本文】【返回顶部】【关闭窗口
Copyrigh © 2005-2018 Standing Committee of Wenling People's Cong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温岭市太平街道人民东路258号   邮箱:wlrd@wlrd.gov.cn   
浙江省温岭市人大常委会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09009166号-1
    
 

浙公网安备 331081020004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