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代表风采]陈才锜:享受教与学的双重快乐
发布时间:2007-09-27    来源:网站集群    作者:    阅读次数:

享受教与学的双重快乐

——记市人大代表陈才锜

  从高中毕业进入东浦小学代课开始,陈才锜的身份不断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切换:

  三年后考入台州师范(后改台州师专);毕业后在温岭中学、箬横中学教化学;然后是北师大七年本科加硕士生涯。回乡后执教温岭中学; 1997年起任校长,当起“管老师的老师”。2004年,在百忙中考上北大博士生。他还是国内众多名师的老师,这个教师节,市委还专门为他设立工作室,希望培养更多本土名师,这在温岭教育史上绝无仅有。

  在33年的教师生涯中, 陈才锜不断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他说,这是一种双重的快乐。

  中专生成为温岭教坛新星

  1978年,20岁不到的陈才锜作为学校惟一的地区优秀团员从台师毕业,进入温岭中学。一年后,为了解决一名文革下放教师的回城指标,下调箬横中学任教。

  “现在回想,这确实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如果一直在温中,可能得不到这么多独当一面的机会。”陈才锜回忆说。对于这名下派的年轻老师,学校委以重任,让他教最难教的高复班。

  当时升学率很低,不少条件较好的学生都反反复复“回炉”读高三,有些人甚至已经念第五回了。“老学生”们迫使陈才锜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总不能届届让他们听同样的课吧。”每节课他都会变着法子换个新上法,让人耳目一新。他的想法是:把熟的当成生的上,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把生的看成熟的学,就可以学会举一反三。

  他还用各种方式出各种不同的卷子,所有的讲义都要自己用蜡笔刻,一年下来这些卷子足足可以装上一个箩筐。到了后来,只要递过几张白纸,陈才锜就能从头到尾给出好几份不同的卷子。到现在,他右手中指上还留着当年天天压蜡笔压出的一个小坑。

  若干年后,陈才锜已经成为省内名师。华东师大教授带了20多名骨干老师前来温中听课。那节讲的是苯,老师们私下猜测他可能用到的各种教法,还搜出了他以前的上课记录,第二天一听,却又是另一种全新教法,不由连呼意外。

  陈才锜到任第一年爆出了冷门。平均得分50、60分的中专考试试卷,有一沓却是频频改出高分,改卷老师事后一打听,居然是箬横中学的!那一年,100分的化学卷,他教的班考出了94分的平均分。

  北师大生涯:

  “老师中的学生,学生中的老师”

  1985年,陈才锜参加省青年化学竞赛和全国青年化学竞赛,这是他第一次上省城,“连计算器都是第一次用”,但最终连连夺冠,被中国化学学会保送北师大化学系深造。学生们排着队把他送到了北上的车站。

  在北师大,26岁的陈才锜可以说是“老师中的学生,学生中的老师”。他是当年惟一一个“插班生”,所有的课程,包括体育都要从头学起。但是这个当初台州师范的尖子生再次显示出勤奋和天赋。从大二开始,陈才锜连连跳级,大二兼学大三的课,到大三兼学大四的课。每到期末,他得连着在两个年级的课程间“赶考”,成绩公布,这个跳级生又一次拿到了全系第一!

  由于陈才锜的出色表现,北师大破天荒地让这名学生担任系党支部书记。一年以后,北京市评选优秀党员,他又在全校几千名师生中脱颖而出,成为理科惟一一名优秀党员。

  1989年,陈才锜以第一名的成绩保送研究生。三年后,他带着北京市三好学生、北师大优秀毕业研究生的荣誉毕业。在论文答辩会上掌声不断,满场教授一度无人发问。有教授当场称,“你一个人做了五个研究生的工作量,差不多已经是博士论文的水平了。”

  “浙派名师”风格渐成 

  1992年的省化学竞赛队伍中,温岭中学学生异军突起,在前五名中独占一二四名,团体总分第一。一些同行四处打听,得知陈才锜已经回学校任教,主带学生竞赛。

  统计表明,仅最近六年来,他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获奖达500多人次,是全省惟一连续三年辅导学生三度闯入总决赛的辅导老师。

  与此同时,陈才锜自己的教学也突飞猛进。迄今他已经在全国开设公开课40多节,每节示范课都被当成样板推广,甚至被刻成光盘全国发行,并在30多个电视台播放。2001年全国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优质课评比,当他讲完课后,所有的听课老师都站起来鼓掌,连录像师都停下机器叫好。比赛最后额外为他设立了特等奖。

  陈才锜的教学可以用“眼花缭乱”来形容。他会拿出古代花鸟画,让学生感悟化学中晶体结构的对称之美;讲硬水软化,他会结合工业革命,带领学生探究科学家是怎么发明这项技术的;教电子,从电池的制造原理讲起,带着学生边做试验边感悟。浙江教育报将之概括为“陈氏教法”,评价他是“浙派名师”。

  事实上,这位名师现在已经成了“名师”的“名师”:他百忙中兼带着浙师大研究生,其中5名是省级名师,三人已经被评为特级教师。

  而在自己学校,当校长的陈才锜每周还有五节化学课,每学期还要给高三学生上100多节的职业指导课。他说,不管是当“管老师”的老师,还是当“带名师”的名师,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教学永远是根,教出更多的好学生永远是本。

  来源:温岭日报 作者:王军波
 
设为收藏】【打印本文】【返回顶部】【关闭窗口
Copyrigh © 2005-2018 Standing Committee of Wenling People's Cong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温岭市太平街道人民东路258号   邮箱:wlrd@wlrd.gov.cn   
浙江省温岭市人大常委会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09009166号-1
    
 

浙公网安备 33108102000465号